提要 Overview

不喜欢巴托克的人,指责他的音乐尖利粗野。而正是这种破碎而充满悖逆性的音乐语汇,才使他的音乐超前,有一种“凌乱美”。

相关 About

巴托克 Béla Bartók 匈牙利作曲家

2010-04-11 20:52 新民晚报 顾忠伟

初听巴托克,感觉像遭遇一个用生猛语言写作的小说家,不容分说地拽着你一路跌跌撞撞进入他瞬息多变的怪异叙述 里,你根本无暇顾及情节,光琢磨那些新鲜好玩的语汇和大胆的念头,就让人目不暇接,有跟不上的感觉。对习惯了海顿和莫扎特音乐的人,听巴托克需要有足够耐 心。他的音乐晦涩、复杂,凌乱刺耳的音响如天光雷霆,猛烈冲击着听觉器官。一旦静下心来多听几遍,便会发现,巴托克并不难接受。他音乐里那种偏激的现代主 义创作风格以及包裹在原始形态里的粗野、甚至蛮横的强大动力,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那和我们熟悉的贝多芬式的力量不一样:贝多芬是循规蹈矩的抗争,而巴 托克则是不拘章法的恣肆,放纵着他跳跃的音乐思维。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将狂暴和柔美糅合一体,以“不协和”达到一种和谐。《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 的音乐》之鲜活灵逸,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更是与传统室内乐的温文雅致相去甚远,它咄咄逼人的张狂和支离破碎的音乐,让那些习惯以旋 律之优美来做取舍的人避之不及。 

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被称为继贝多芬以来最伟大 的弦乐四重奏,也是他毕生创作之精华。它们像一幅幅布满矛盾的抽象现代画:原始与前卫,粗砺和纤细,强大和弱小,张扬和内敛。所有这些对峙,在锋利线条勾 勒的框架里,被奇妙的动机和光怪的色泽填拼出一个个局部的细美。巴托克一生醉心收集鲜为人知的古老匈牙利民谣。这些粗糙简单的农夫曲调,经配上复杂的和声 和伴奏,在他的四重奏中俯拾皆是,被大量运用。往往一两个局促的短句或动机,几经闪身,变身为主题。

   有人曾说他的音乐是“晚年的贝多芬加成熟期的德彪西”,虽是揶揄之词,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如第二号四重奏中,柔美的旋律被置于不协和节奏中,充满德彪西 描绘自然景物的不安和惶惑。该曲最后慢板乐章的和弦绵密有力,似又有着贝多芬晚期四重奏风格。描写夜之神秘诡异的第四号四重奏,色彩感浓郁,带有鲜明的德 彪西印记。其中的谐谑曲乐章,技巧多变的弦乐器疾速奏出一段轻捷活泼的旋律,连结尾都与里姆斯基的《野蜂飞舞》极相似。在他第六号四重奏中,甚至还能听到 些德彪西乐句的影子。

第一次听巴托克四重奏时,被那奇异的音响效果震得瞠目结舌。巴托 克为乐器打开了一个新奇的表现空间。微妙的泛音、滑奏等各种技巧的运用,使惯常只管高吟低唱的弦乐器生发出五光十色的声音,从古怪的喘息、金属般尖锐到破 碎的爆裂声。他的“巴托克拨奏”,铿锵如斧钺撞击,产生打击乐般的音效,也为他的音乐打上“只此一家”的标记。这些个性十足的弦乐,使他每一部四重奏都斑 斓出彩,有着耐玩味的细节:第一号四重奏里,小提琴奏出铜管才有的那种金属明亮光辉,大提琴的击奏粗悍如鼓声;第四号四重奏中的拨弦乐章,音色变化丰富微 妙,令人难忘;在第六号四重奏那段爵士风格乐章中,弦乐的滑奏竟奏出长号般的声音,局促的短句见缝插针般地嵌入,充满张力。室内乐居然可演奏成这样,委实 让人开眼。

不喜欢巴托克的人,指责他的音乐尖利粗野。而正是这种破碎而充满悖逆性的音乐语汇,才使他的音乐超前,有一种“凌乱美”。今天听他一个世纪前写的作品,你依然感到那么前卫,那正是巴托克的“新音乐”意识使然。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