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以10月6日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的马勒“千人交响曲”起,以昨晚闭幕式音乐会终,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陪伴京城观众度过了美好的25天。

相关 About

北京国际音乐节 Beijing Music Festival 国际知名音乐节

2011-10-31 06:03 北京日报 李红艳

本报记者 李红艳

“音乐中最好的东西在音符里是找不到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如是说。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十月,北京观众,北京这座城市,便在以“我们的马勒”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盛宴中,聆听着,感悟着音乐,还有那些在音符里找不到的东西。

“我们的马勒”,属于那些兴致勃勃走进剧场的观众。

以10月6日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的马勒“千人交响曲”起,以昨晚闭幕式音乐会终,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陪伴京城观众度过了美好的25天。

串联这25天的,是一串串数字:18部马勒作品、24场演出、9场大师课、5场音乐会导赏……全部演出及公益教育项目观众达数万人。

每晚都看演出,再铁杆儿的乐迷都可能招架不住,不过北京国际音乐节着实让很多乐迷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大演出看累了,有小演进行一下调剂,彼此穿插着来,每场都让人欲罢不能啊!”年轻的观众赵淼说。

对一个成熟的音乐节而言,节目的设置最能检验组织方的艺术眼光以及运作能力。如果说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一位“艺术大厨”,那么其悉心烹饪 的菜肴则可谓荤素搭配、大小相宜,既有马勒交响曲这样的主菜,也有室内乐、独奏、独唱、爵士乐等小菜。至于观众,则只需计划好时间尽情享用就是。

“我们的马勒”,属于那些来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家们。

里卡尔多·穆蒂的冷峻睿智、埃利亚胡·殷巴尔的热情充沛、丹尼尔·哈丁的青春洋溢、赫尔穆特·里霖的严谨深邃、艾森巴赫的肃穆可敬、郑明勋的精准细腻、夏尔·迪图瓦的亲切随和……一位位世界级指挥大师,在北京的舞台上留下了他们的艺术风采和卓然个性。

曹秀美的婉转优雅、沈洋的温暖醇厚、安妮·索菲·冯·奥特的百变灵动……一位位歌唱家,在北京观众的耳畔,印刻下他们的美妙歌喉,北京的夜晚也因为他们的歌声而温暖、优雅、浪漫。

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琉森节庆弦乐团、斯图加特巴赫学院乐团……一支支乐团,以各具色彩的声音,将马勒的作品诠释得各有所长,为乐迷们所津津乐道。

他们,1400多名艺术家,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却在同一座城市聚焦了同一个主题,表达了同一种致敬——马勒,百年作曲巨匠。

“我们的马勒”,属于古典音乐快速发展的北京。

“在短短三周之内,在北京上演这么多马勒作品,这辈子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的话,已经成为描摹本届音乐节的经典之语。

“我1981年就来过中国,到现在中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观众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喜欢古典音乐,音乐家和观众以心交流,这种状态特别促进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作为北京的“老熟人”,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发出如是感叹。

是的,北京正在被一波波艺术热潮浓烈地浸染着:舞台上,名家大师熠熠生辉、各领风骚;舞台下,艺术普及活动润物细无声,大师课、公益音乐会、音乐会导赏,走进校园,走进都市的角落,走近儿童,走近老人,走近莘莘学子……

从台上的演出到台下的活动,有声有色、相得益彰,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极富创新的安排,全方位、全角度、全明星地完成了一次高水准的马勒艺术之旅,不仅书写了亚洲之最的马勒作品演出纪录,更成为全球马勒纪念热潮中的一大亮点。

北京,与世界同步,纪念伟大的作曲家马勒;北京,以国际化与本土化共融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关于艺术的创举。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