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第1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本周末将降下帷幕。在这21天里,21场舞台演出节目和15场公益教育项目,两大板块,各行其道异彩纷呈。

相关 About

北京国际音乐节 Beijing Music Festival 国际知名音乐节

2009-10-31 11:23 音乐周报 紫茵

第1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本周末将降下帷幕。在这21天里,21场舞台演出节目和15场公益教育项目,两大板块,各行其道异彩纷呈。本届音乐节留给人们一个鲜明的印记:成熟而自信,平实而丰美,恰似金秋的自然光景。经历12载风风雨雨,在初创期必要的大举强力 “疾风暴雨”般的宣传攻势后,重心渐渐挪移,开始简化造势,更加关注音乐本体的功能与规格,更加注重节目与项目的品质与内涵。

    熟悉面孔 新奇感觉

    早几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手中紧紧攥着“名家名团”这张王牌,基本上年年都有“重磅炸弹”。当世界最顶级的名家名团,已经如走马灯一样在家门口轮番登台亮相后,最初的心灵饥渴解决了,最初的精神期待满足了,最初的狂热激情平息了。接下来,要靠什么吸引人、抓住人?那就是更加职业化、国际化的操办运作方式和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形式内容。

    如今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大多看不到所谓的“重磅炸弹”“爆炸新闻”了,主办者更加自信,参与者更加扩展,操作方式更加成熟,艺术质量更加稳定。本届音乐节虽然在继续主打“大师”牌,而这些大师基本都是熟悉的面孔、多年的友人。早期他们大多以独奏家身份,在北京掀起层层热潮。这一次,祖克曼与中国爱乐乐团、宓多里相遇西贝柳斯、阿什肯纳齐与悉尼交响乐团,新的组合方式、新的搭档阵容,带来了新感觉。

    最新的面孔,是音乐节预设程序中唯一的悬念,第13届克莱本钢琴大赛金奖得主音乐会,19岁的张昊辰令人信服的出色表现,首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即赢得“碰头彩”。有专家预言,继郎朗、李云迪之后,他是又一颗升上世界琴坛的耀眼新星。“非洲之声———肯尼亚男孩合唱队音乐会”,音乐节第一群黑皮肤的远方来客。相比白皮肤的维也纳男童合唱团、“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圣·马可男童合唱团,这些黑孩子的歌声,成功地化解了北京听众初识的陌生感,而代之以质朴亲切的新感觉。

    还有两张全新面孔,美国纽约乐侃全明星当代新作品音乐会、德国精英荟萃乐团海顿经典系列音乐会,“纯正庄重古风古韵”与“新锐先锋前卫个性”,形成强烈对照与巨幅落差,而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一脉相承。

    大师亲民 公众受益

    从一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利用宝贵资源。大师远道而来,舞台表演,课堂授业。前期的大师班,更多是音乐学院专业学子独享专利。今年音乐节公益教育项目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量多、质优、面广,受益人群无限扩充。

    这些项目分为“艺术讲堂”“大师课程”“音乐会导赏”3大系列各5场。从7月31日开始至9月25日结束的艺术讲堂,通过音乐与社会的广角度透视,专题涉及“金融危机中的音乐生存”“当代音乐与多元文化”等,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5个主讲人也非音乐学院专家教授,大多是音乐爱好者、推广者、制作人、经纪人等。

    小提琴家宓多里提前到京发布主张:大师班面向普通公众,而非音乐学院专业学生。无论何种职业,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水平高低,只要有兴趣,大家都可以和大师面对面。5堂大师课,关于钢琴、小提琴、室内乐,还有现代音乐,既有实用的演奏技术、更注重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

    音乐会导赏越来越受到欢迎。5次导赏课,听众上座率明显高于上届。国内首演威尔弟歌剧《麦克白》、初次见面的《新锐乐年》、阿什肯纳齐接任悉尼交响乐团的《俄罗斯魂》、中国人视为“天书”一般的海顿《创世纪》、熟悉的莎拉·张首次与陌生的英国“田野上的圣·马丁”联阵的《名家古韵》,通过导赏,消除心理隔阂,拉近彼此距离,果然效果显著。那些在北京大学听过“海顿系列”节选片段及讲解的年轻人,表现出对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崇高的敬意,有人甚至一连三晚追进城去,《纳尔逊弥撒》《四季》《创世纪》,一个也不少,一场也不落。

    本届音乐节“亲民”大政不仅表现于公益项目,更有大幅度降低票价,最高降幅接近一折。还有,在节目册设计上,一反过往的“古典”意味,突出时尚化、青春感的品相与色彩。

    北京国际音乐节12年,走入成熟期、稳定期,越来越接近世界著名音乐节的规格与风范。艺术总监余隆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从容淡定、内敛低调。他不仅没有亲自披挂上阵登台表演,重要新闻发布会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他再也不用奔走呼号。人们在音乐节上看到的表演、听到的音乐,无不和他的“指挥 ”密切相关。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