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作为当今中国歌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谭晶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尤为独树一帜。她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

相关 About

谭晶 Tan Jing 歌唱家

2009-07-01 01:13 广州日报 程雪超

谭晶

谭晶

向中国顶级艺术家致敬

本报专访之六

作为当今中国歌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谭晶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尤为独树一帜。她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音质清丽纯正,音色丰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

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位年轻的歌唱家进行了专访,她畅谈探索音乐之路,以及未来对音乐事业的追求和抱负。

唱法跨界,兼收并蓄:

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广州日报: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您做到了三种唱法兼收并蓄,但在演唱时你是怎么一步步去实现的?

谭晶:作为年轻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港台歌曲的流行,听到了跟父辈们不一样的声音,我的唱法也融合了这三种唱法。很多人把这叫跨界,或者叫民通,或者美通等等。我觉得我们这代人需要一些不同的音乐,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再早几十年,我可能会遭遇很多批评。

从技巧上说,唱美声时要更多一点头腔共鸣,而发声的位置要靠后, 而民族唱法则要靠前一点,通俗的唱法就更靠前,几乎是用嘴在唱,像说话一样。说得很简单,做起来可能很难,这就是感觉的问题。首先要有西洋的发声方法的基础,我学了十多年的技术,基础学扎实了,现在到达的境界是:不考虑任何方法,只是很自然的感情流露。你根据每一首歌的情感,加上自己的处理就好了。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技巧要靠多年学习的经验沉淀。

广州日报:在追求民通风格的音乐道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谭晶:学唱歌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小时候常常为一个要找什么样的位置去唱歌苦恼了很长时间。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去理解,多听一些歌唱家们的歌,自然就会找到真谛。所以我遇到困难不会特别钻牛角尖,而会去考虑别的一条道路。

比如当年在学校里学民歌的时候,我一唱民歌就紧张地眨眼,同学就说谭晶爱眨巴眼。后来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呢?他们知道我喜欢唱通俗歌,说学校搞一个活动,你唱通俗歌吧,我就唱通俗歌,眼睛一点都不眨。反过来用通俗的唱法唱民歌也不紧张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把这个困难克服了,而且慢慢还找到自己另外一条路。

广州日报:作为新民歌唱法的第一人,您平时的音乐喜好是偏民族还是偏流行?

谭晶:我喜欢流行的东西,听起来特别轻松的。我还喜欢唱男生的歌。在刚刚举行的总部基地演唱会上,我尝试翻唱很多男生的流行歌曲,像《十年》、《吻别》的英文版。在处理《十年》时,当然和陈奕迅的演绎也有一点不同,在高音部分用了一点假声。唱流行歌曲时我更注重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想到现场歌迷的反应很强烈。

#p#副标题#e#

民族和时尚的结合,

再加一点美声

广州日报:在金色大厅,您以汉语、蒙古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演唱16首风格迥异的歌曲,您是如何表现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

谭晶:诠释各民族歌曲则是靠平时积累,多听多练,上学时我就学习每个民族的音乐,基础打得牢。去维也纳之前还专门加强学习,去蒙古饭店吃饭时,看见有女孩会唱祝酒歌,我就让小姑娘教我。我还专门学了德语,发音时舌头要抵着上颚,练了两个月。意大利语也挺难的,学得挺苦。外语我目前掌握得还不是太好,还是汉语歌唱得最好(大笑)。

广州日报:有人把你称为东方的莎拉布莱曼。您觉得你们之间的演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谭晶:我们的相同之处都是把古典演绎成时尚。我自己也翻唱过她的歌。不同的是我是中国的歌手。莎拉有一张《一千零一夜》的专辑,基本上把中东的有点像新疆维吾尔族元素的歌曲给重新配器,经过她的演绎方式重新唱,真的很好。有民族的在里面,又把它时尚化了,同时她的唱法又是西洋和流行结合的一种产物。所以,我觉得很有她自己独到的特点。

音乐是共通的,民族的东西通过一种好的包装形式,通过接轨的唱法,比如民族和时尚的结合,加入一点美声的元素在里面,我想这个是我们的共通之处。

未来目标:把民歌时尚化、国际化

广州日报:和您合作的音乐人和作曲家们,谁对您影响最深?

谭晶:首先是我妈妈,她是专门唱山西民歌的,我每次录音前都会跟她交流。比如我当时唱“走西口”时,她觉得有些发音可以再土一点。我爸爸最开始是跳芭蕾舞的,后来也唱歌,还唱过样板戏,那个年代的人没有特别多的机会,等于把所有的梦想都放在女儿的身上,从小对我就非常严格。

现在,我和张千一、赵季平老师、孟庆云、小虫合作都很多。最近新录了徐沛东老师的歌,他特别满意。未来希望能和港台地区有底蕴的音乐人合作。

广州日报:这么年轻就到达了事业的一个高峰,未来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谭晶:我们立足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上,如何把民族歌曲和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怎么样让民歌也简单化、时尚化,甚至国际化是我的目标。作为歌者,我有机会可以向各个国家介绍我们的文化。所以,把民歌国际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出了张原生态的大碟,宋祖英也在寻求和流行音乐的合作,大家都在找寻一个中国民歌的将来发展方向,想把民歌时尚化、流行化,跟时代结合,民族音乐在不断走向成熟。责任在我们年轻人身上。

广州日报:您是中国通俗唱法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现在又在攻读博士,怎么想到回学校读书?

谭晶:歌手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唱歌,将来可能要讲课,进入传承的阶段,我需要在理论上再加强一些。去年开始我通过特招,在北外读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我属于一个特殊学生,有三个导师,其中一位是学校的副校长。他们三位一起研究我的学习特点,再分别来给我上课,我常常说自己是他们的实验品。

人活着不能整天吃喝玩乐的,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否则,我会觉得老了。我特别怕老,觉得自己要是永远像一个学生的感觉多好。我喜欢爬坡的状态。

#p#副标题#e#

名家课堂

谭晶在自己演唱的众多作品中找出了四首歌曲来解析自己是如何发挥出民通唱法的魅力,把三种唱法融合到作品中的——《乔家大院》的主题歌《远情》:这首歌糅进地道的山西民歌元素。赵季平老师是按民族的感情写的,我则加入了我的理解。故乡的亲情是我骨子里带来的,我从小就是听那些歌长大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我自己唱着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真假声的处理上,采取真假声结合。比如在副歌的处理上,我借鉴了美声音乐,在唱到最动情处,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感觉,那一点点变化,就让大家觉得很感人。

《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其实是谢飞老师的电影《益西卓玛》的主题歌,也是《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老师的作品。当时张千一老师在寻找一个可以唱他歌的人,刚好我在歌舞团的老师觉得我唱得很好,向他推荐了我。收到谱子后,我就研究西藏的唱法,想着怎么样唱得跟《青藏高原》不一样,如何把很藏族少女的纯真给表现出来,我就用了真假声的感觉,唱起来时真假声的变换要很快,真的声音是很实的,假的部分则是很高的。张千一老师觉得我唱得真的很好。

维也纳音乐会上那首《爱让我站在这里》:这首歌气势很大,必须借鉴美声的感觉,前面用气声比较多,后面像演唱歌剧一样,再加上音也很高,降B,不用美声就唱不上去。

《青藏高原》:李娜的版本更野更原生态一点,韩红演绎得更花哨一点,但我唱的方式则是在中规中矩的发音中加入唯美的感觉,比较学院风。可以说三种《青藏高原》带来了三种不同的风景。

业内评价

中央电视台导演杨东升: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觉到她纯熟的唱功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谭晶的曲风和唱法都做了新的尝试,音乐风格清新中带着成熟、温馨的味道,显得格外别致有味、意境深长。

著名音乐人金兆钧:谭晶是“民通”唱法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很好的条件和扎实的声乐功底,强调的是多种演唱风格和技巧的糅合。

著名主持人朱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行了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在多哈亚运会的闭幕式上唱响了《中国之约》,谭晶的演唱在于展示中国的创意文化。

歌迷声音

“我看过她的深圳独唱音乐会,她的音乐既让人感觉古朴,又体现出时尚之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一场音乐会,两个小时,20首歌,不得不说,谭晶将自己的演唱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也将音乐会的价值体现到了极致。”

“很喜欢谭晶《妻子》的演绎,谭晶的‘跨界唱法’,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这首由她倾心演唱的曲目,将一个男人对他妻子融于内心的挚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听完后让男同胞们恨不得马上行动起来,关爱自己的另一半。”

“谭晶唱的《远情》还不错,但是我之前看过她的《The power of dream》,觉得她的《远情》没能超越,相比之下缺乏原唱的那种气势如虹的感觉,没有那种震撼的激动人心的感觉,还有就是高音区声带不够灵活,从一些装饰性的小花腔就听得出来。”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