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从1970年到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那座苏式三号楼的走廊,就如同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样昏暗冗长无生气,但每天上午,这里都会准时出现一缕“阳光”蒋英阿姨的气场,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但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感到那个强大的存在。

相关 About

蒋英 Jiang Ying 中国声乐教育家

2012-04-09 21:27 《TimeOut》

讲述人:宁瀛, 1959年生于北京,父母皆为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其姐为著名编剧宁岱。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后考取公费留学于罗马实验电影中心。

1987年毕业回国,在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后有独立执导代表作“北京三部曲”、《无穷动》等,为第五代导演中最具国际声誉的女导演之一。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电影系主任、教授。

在蒋英身上,人们看到了“美”的力量。
在蒋英身上,人们看到了“美”的力量。

“托管班”的一缕阳光

从1970年到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那座苏式三号楼的走廊,就如同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样昏暗冗长无生气,但每天上午,这里都会准时出现一缕“阳光”蒋英阿姨的气场,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但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感到那个强大的存在。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三号楼的二楼,一楼的单身教工宿舍,有一间是一位家在外地的阿姨和蒋阿姨分享。 

   蒋阿姨家在中科院,每天都要回去和钱先生共进晚餐,那间屋原本只是她午休的地方兼琴房。但那三年,我的父母和学院里其他叔叔阿姨一起,下到干校“斗批 改”,包括姐姐和我在内的四十多个教工子弟,一时成了没爹娘的孩子,被组成了个“托管班”集中管理。于是,她的那间屋成了托管班的大本营,留京的蒋阿姨则 成了大家的临时家长。 

她买来军棋、跳棋、象棋、小人书、科普书和花手绢,分发给我们花自己的钱,办该办的事,她一点都不在乎。女孩的 衣服破了,她用花手绢补上,男孩的毛衣露了胳膊肘,她一针一线给织上。最神奇的是,她可以一心多用,全不耽误。我姐至今还记得:“蒋阿姨一边干着手里的活 儿,一边看似漫不经心地"宁岱你弹一段",我看她全神贯注在补丁上,想偷点懒,"这儿错了!……两个……"天哪,蒋阿姨这耳朵简直是雷达!” 

每隔几天,她都会把我们的一大包脏衣服带回家去洗,有时她又把一摞她那比我们稍长的儿子和女儿穿小的衣服拿到班上来,但不许随便抢,而是家境困难者优先。 

小伙伴里有一位工友的孩子,从小没妈、自己智力也有缺陷,整天破衣烂衫,蒋阿姨最照顾他。后来蒋阿姨从教四十年,成了校园清洁工的他也抢着接受采访,“蒋阿姨跟我关系不错!她老跟我聊天,挺关心我的。” 

   多年后,一位从学院图书馆退休的刘老师,回忆起来满是热泪:“下干校时两个女儿小的才十岁,我非常痛苦,至今还觉得对不起孩子。但回来之后,发现有两件 衣服小女儿特别喜欢穿,因为是"蒋阿姨给我补的"。还有一次到同事家串门,她居然坐到人家钢琴前弹了一曲《国际歌》,虽然弹得有些幼稚,但很是那么回事, 做家长的又惊又喜又自豪,一问,也是"蒋阿姨教的"……”这位刘老师,是我妈;她的小女儿,就是我。 

那时她还教我们学英语,不光耐心 教,还语重心长:中美都建交了,学好英语会派上大用场。果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第一批留学大潮,其中好几位弄潮儿都出自我们留守班。她作为大教育 家,不光会励才,更是会识才的伯乐。有个一起学琴的小伙伴,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了好几年小提琴,她家鼓励她搞艺术的理由是“可以不去下乡、不受那份罪了”。 可蒋阿姨却投了“否定票”:“她脑瓜灵,打扑克就长于算牌,逻辑思维好,建议她学理工”,还把她带到家里“请伯伯出主意”。

  这位同学后来听取了钱先生的意见,学了计算机,后来在美国一直读到博士后。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有舆论说,我后来考电影学院又出国学导演,是蒋阿姨支的招,这不甚准确那时从学校回家往返要四个小时,我回家都很少,渐渐也和蒋阿姨失去了联系。但今天的我能在艺术领域取得一点成绩,要归功于蒋阿姨的艺术启蒙,是千真万确的。 

   我们小时候流行过一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其中一本《玛丽·居里传》最受有理想的女孩追捧,也包括我。如果说居里夫人是第一位“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那 蒋阿姨就是第一位“那样的人”的现实版,这一点和“居里先生”无关。对于我,蒋阿姨的最大教益,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让我看到了秩序的美;告诉我无论别人 怎样,你都可以活成自己。 

那个没有准则的年代,她作为声乐系负责人,多少次据理力争,从来不大声也不着急、更不以身份压人,总能慢条 斯理地以最柔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坚强; “斗批改”那三年,学院都解散了,不用下放的她可以舒服地在家休息,但“上级只是通知我留在北京,没通知我不去上班”,“想跟我学琴,欢迎;但必须预约, 必须守时”。有朋友对我不解:电影圈里就没见过像你这样对自己这么严格的。我心想:像蒋阿姨那样生活,其实享受着呢! 

最让那个年代音 乐学院所有人都忘不了的,是那辆军用挎斗摩托车。没错!这就是古典歌剧女歌唱家在四十年前的座驾,别说今天的人无法想象,我们亲眼见过的也无法用任何词汇 概括:威风凛凛?优雅的蒋阿姨哪有丝毫戾气!英姿飒爽?又把蒋阿姨说成铁姑娘、女战士了,人家知性着呢……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位仙女飘着就来了,只不过 身下是辆军挎罢了。后来有人听到,大惊:“这么潮的老太太,《无穷动》怎么不请她啊!” 

事实上,蒋阿姨从来没想过耍酷,想法其实特别简单:“国家不富裕,给我一人派辆车,太浪费了!” 

   有人说蒋阿姨那张最经典的摄于1947年的照片,“和赵雅芝一样漂亮”;也有人津津乐道于电影《钱学森》里,“张雨绮能否演绎出传奇女性的美”。恕我孤 陋寡闻,不熟悉这二位美人,但在我心目中,能同时沐浴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雨露精华的蒋阿姨,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恐怕也后无来者了。文/黄哲 

谁是蒋英?

1919年生,其父为军事家蒋百里,毕业于柏林音乐大学。曾是世界女高音大赛中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冠军得主。 

后赴美与自幼青梅竹马的钱学森结婚。解放后回国,先后任中央歌剧院独唱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培养了吴雁泽、赵登营、吴天球等声乐名家,并著有《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等。2月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2岁。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