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发现聂耳《卖报歌》报童原型,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

相关 About

聂耳 Nie Er 中国音乐家
卖报歌 Selling newspaper

2008-06-23 00:19 新芭音乐网

其实聂耳的原名并不叫聂耳,而叫聂守信。 那麽聂耳的名字是怎麽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聂耳天生听力特别好,这也可以说是音乐家的天份吧。他不但有音乐天份,而且他又具有表演的才能,擅于模仿各种人的声音和表情.有一次在明月歌舞团的联欢会上,他不仅表演舞蹈,还模仿各种人讲话的声音,还有一个更精彩的节目就是表演两只耳朵分别一前一后地动,这点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这一举动把大家逗得大笑起来。从此他就在歌舞团出了名,成了大家公认的“耳朵先生”。他的听力好,也是促成这个外号的原因之一吧。当时他自己觉得这外号很富于幽默感,干脆改名为“聂耳”了,并在自用的便笺上印上了“耳、耳、耳、耳”,他的名字便由这四个耳字组成了,这样成了习惯,人们倒把他的原名聂守信给忘了。
  
  《卖报歌》的来历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

   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现在聂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人总是要死的,但聂耳的《卖报歌》将长存于世。


发现聂耳《卖报歌》报童原型(2008-3-7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崔建栋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面前的劳翠琳奶奶年近9旬,但在记者面前,她依然能生动地唱出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劳奶奶不仅会唱,还知道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因为由聂耳创作的这首《卖报歌》报童原型就是她十多年的老邻居———同样年近9旬的老奶奶杨碧君。知道千“宇”千寻社区寻宝行动后,劳奶奶毫不犹豫地将“小报童”献了出来,希望她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
  住在愚园路老式里弄的劳奶奶虽年事已高,但她可是小区里的活跃人物,“小报童”和她家位于同一排,串起门来很方便。在劳奶奶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银发满头的杨碧君老人。
  两位9旬老人思维清晰,70多年前,年幼的杨碧君每天都在霞飞路(现淮海路)上卖报纸,贴补家用。那时,聂耳经常路过小碧君的摊点,每天都来买报纸。久而久之,他们成了忘年交,小碧君卖报的艰辛,促使聂耳萌发了创作灵感,不久,由聂耳作曲,田汉的夫人安娥填词的《卖报歌》传唱开来。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