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在享受沈洋的美好的声音之余,对于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思考维度,也应变得更为多元。

相关 About

沈洋 Shen Yang 低男中音歌唱家

2011-05-20 07:29 文汇报 王勇

■王勇

最近,不少同道都在探讨,什么才算上海的城市音乐?当然,这一定是一个多元的答案:在“外国作曲家写中国”系列活动中,“紫竹调”之类的民歌旋律成为了老外们的首选;作曲家陈钢先生认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流行歌曲,才代表了那个时期“东方巴黎”的韵味;最近,上海大剧院举办的“大都会歌剧院低男中音沈洋独唱音乐会”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中国的艺术歌曲。

当 “小沈阳”走红之后,为了以示区分,我们便开始喊他“大沈洋”。一米九的个子,两百多斤的体重,加上一副好嗓子,确实是一块难得的“好材料”。我与大都会歌剧院音乐总监詹姆斯·列文(James Levine)聊起沈洋,他的评价是:他有着完美的声音,又有着良好的音乐感觉,他所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他会成为一位最好的低男中音的。

在国内的许多媒体,对于沈洋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卡迪夫”大奖,因为我们很习惯,把音乐与体育的衡量标准等同,只有得了冠军,才值得欢呼。确实,“卡迪夫”的含金量极高,但在音乐圈内,最让大家羡慕与惊叹的是,如此年轻的一位中国歌唱家,居然能够得到列文大师的赏识,进入大都会歌剧院,毕竟,“卡迪夫”只针对青年才俊,而大都会才是大师们竞争的舞台。

当沈洋告诉我,他要举办这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中国作曲家1919-1945年经典作品重温”音乐会,并邀请我去做在大剧院艺术课堂举办的音乐会预热讲座嘉宾时,心里颇为感慨:如此年轻就能够关注中国的这段文化历史,做了许多前辈们想做但无法完成的工作,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后生可畏。

这场音乐会的绝大部分歌曲创作于上海,流行于上海,至少也是词曲作者曾学习于上海,所以,沈洋把它也称为艺术性的“上海老歌”。我们不妨稍稍回顾一下中国的歌曲历史。

中国的农村有着大量的民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格,代代相传,却也代代不同,民歌在流变中保存下去;在城市中也有歌曲,所以拿十九世纪的上海而言,妈妈哄孩子要唱摇篮曲,孩子们在弄堂里做游戏也会有儿歌,但作为娱乐活动,市民们可能更爱看戏和听说书。其实这个习惯早在宋代的杭州就已经形成,瓦肆勾栏就是城市音乐文化的集结地。所以中国宋代之前还听说过有那么些著名歌手,例如女高音韩娥,一曲唱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又如男高音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而明清之后,则只听闻有戏曲名家,而再无歌唱家的名字传世了。

直至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1842 年由澳门迁往香港的西方教会学校——“马礼逊纪念学堂”,第一次在给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加上了音乐课。至此,中国人开始“被唱歌”。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性的行为,唱歌走入中国人的生活,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在这推行新学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以上海为创作中心,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具有启蒙作用的,不仅对于创作者在音乐形式的开拓、音乐素材的积累等方面,而且还培养了未来的听众,让他们对于即将出现的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全新的歌唱形式,在审美上做好了接受的准备。这与西方音乐的发展轨迹,是有着极大差别的。正如沈洋在节目单上所言“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瑰宝珠玉般的作品之中,而绝非要一味创作西方音乐中的宏大交响曲。正所谓言不在大,行可无际。

沈洋的音乐会取名为“经典作品重温”,在布局上确实花费了一番功夫,例如由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听雨》、陈田鹤的《山中》组成的一组作品,选用了易韦斋、刘半农、徐志摩的诗作,全部是新词新曲;而另一组作品则选用了中国古诗词配新乐,如刘雪庵的《红豆词》、青主的《大江东去》等,而夏之秋的《思乡曲》与冼星海的《黄河颂》则是极富艺术价值的抗日革命歌曲……音乐会希望突出的是,那个时代,音乐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人文性,人们具有了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思维性,这些都是不同于中国古代乐人的。

在演唱处理上,听得出沈洋是花过大气力的,因为这些歌曲,过去的“样板”录音,都不是低男中音的版本,所以在表现力上的营造上,必须有新的艺术处理,要做到首首精致,确实不易。音乐会的高潮,在演唱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名曲上,舞台多媒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屏幕上放着为了这首歌曲专门摄录的视频,音响中播放着四十年代赵元任自己演唱的原始录音,随后播放的是我国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旅美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的录音,这是业内公认的一个示范版本,随后,沈洋开始演唱。在原作者与原唱者之后,沈洋的版本要想具有说服力真的是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最后满堂的掌声,喝彩声说明了观众们的认同。

不能不提的是,本场担任钢琴演奏的杨立青教授亦是极大的亮点。首先,已经难得登台表演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前任院长会同意与一位比他年幼四十多岁的青年歌唱家合作,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新闻点。其二,在艺术歌曲演唱中,钢琴是合作声部,而不是伴奏声部,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比通常的钢琴伴奏要高出许多,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钢琴分量较重的歌曲中,杨教授主导了音乐的气息,而在另一些曲目中,他又如影随形的跟在沈洋之后。

音乐会为许多观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听到、看到了的已近乎被遗忘的一角,在享受沈洋的美好的声音之余,对于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思考维度,也应变得更为多元。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