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 - 谜语变奏曲 Op.36 (第9首)

♬ 埃尔加 - 谜语变奏曲 Op.36 (第9首)

相关

埃尔加(Elgar)《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36)是为了练习变奏曲而写作,在创作过程中,埃尔加收获丰硕,不只使自己晋升为成熟的作曲家,名声也随之而来——尽管他向来不在意名声。汉斯·李希特于1899年6月19日在伦敦指挥《谜语变奏曲》的首演,为当时这首全新的作品做了完美的历史见证。

G小调的忧郁主题是此曲的基础,也是标题中之“谜”。埃尔加原本不肯透露谜底,不过数年后他对朋友提到:这个主题“在(1898年)我作曲的时候,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孤独感……对我而言,它现在仍然代表同样的意义。”十四首变奏曲描写的都是作曲家熟悉的人物(多半是他音乐界的朋友),以姓名缩写、密码、甚至是秘密符号代替。长久以来,这些朋友的名字一直是个谜团,不过后来埃尔加终于在此曲的钢琴伴奏谱的附注上,让谜底完全揭晓。

今天选来第9首《猎人》(Nimrod)是对诺维洛音乐出版公司(Novello and Co.)的纪格(August Jaeger)先生致敬,情感丰富,根据作曲家描述——此曲是一次夏夜长谈的记录,交流的主题是贝多芬的慢板乐章。

《谜语变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优秀的独立变奏曲之一,作曲技巧可与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珂德》(Don Quixote)媲美,但表达的情感经验却更为丰富,因为在描绘他好友最鲜明的特质——无论是忧郁、温柔、喧闹或者是害羞的时候,埃尔加其实是在描写他自己。(ingia)

爱乐随笔:

直到《谜语变奏曲》发表,42岁的埃尔加才开始赢得广泛的声誉。其实他曾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带有即兴色彩的主题和变奏,运用钢琴“速写”的方式描绘自己和身边的人。但是为了保护他们,1899年管弦乐作品发表时,这些人都变成了神秘字母、甚至符号——埃尔加在题词里阐明将作品献给“十四位朋友”,然而他们究竟是谁,起先便无人知晓。

由一个主题产生即兴变奏,是古典音乐家的拿手功夫,让每一个变奏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和猜测个不停,则是埃尔加的专利了。对于前半生都默默无闻的埃尔加来说,妻子和朋友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们鼎立支撑着作曲家走到成名的一天,一定也直接或者间接促成了这些变奏的灵感。于是人们根据那些字母猜测对应的人名,很快就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答案:其实,这只是一个作曲家的自画像,和一组对温情与友谊的记忆。

一分钟左右简短的行板主题,微弱作响的弦乐旋律仿佛饱含着孤独,管乐旋即为之增添一抹亮色以示鼓励,主题于是变得明朗起来,变奏紧随其后逐一展开。

其中第九曲,慢板,“Nimrod”是一个绰号,属于埃尔加最好的朋友,出版商奥古斯特-杰格(Augustus J. Jaeger)。埃尔加运用了相仿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开头的旋律,组成这个变奏的主要部分,以这样的礼遇,赞颂朋友身上高尚的情操,传说埃尔加曾与这位朋友夜晚散步,朋友间聊的话题就是贝多芬。主题愈发荡气回肠的,不吝溢美之词,表达令人难忘的情谊,追忆与朋友在一起激情充实的岁月。

如果金子不会发光,那仅仅因为他在阳光还没照到的地方。如果你是金子,哪怕有人曾为你拂走一粒砂尘,你也应当珍惜——这个人对你的情谊。谨以此文,献给“古典音乐分享”,也献给我不愿说出名字的,我的朋友们。(无疚)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