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蒂尼 - 魔鬼的颤音 [换]

《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这首奏鸣曲,G 小调,是塔蒂尼最著名的作品。
塔蒂尼 - 魔鬼的颤音

音乐欣赏

更多: 塔蒂尼 - 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塔蒂尼(Tartini, 1692-1770),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在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因婚事遭反对而到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开始作曲。1715年返回帕多瓦,1721年起在帕多瓦教堂任首席小提琴,以后创建小提琴学校,成为“各国小提琴之师”。

《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这首奏鸣曲,G 小调,是塔蒂尼最著名的作品。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ingia)

爱乐随笔

塔蒂尼(1692-1770)出生在古代的威尼斯共和国,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后裔。年轻时因为隐藏了和主教大人侄女的婚姻关系而受到追捕。他潜逃到意大利腹地,在亚西西(Assisi)的一所修道院里潜心研究音乐。后来事情平息,塔蒂尼就以一个音乐家的身份出现在意大利,并于1728年在帕多瓦(Padua)创立了小提琴学校,把他严谨的研究和对小提琴的探索推广到了全欧洲。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塔蒂尼在小提琴家心目中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时期有很多音乐家,一同进行着小提琴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探索。塔蒂尼则通过他传世的著作和作品,提醒了后来者:前方有过一个“叹为观止”的高度,等待着你们去突破。

音乐界“魔鬼的拜访”这一传说非常有名,塔蒂尼的作品《魔鬼的颤音》就是其“成果”之一。在那种古朴、优雅的风格里,要求琴手极高超的技术和控制能力。这样呈现出来的音乐,具有超脱寻常的潇洒和美妙之处。我们就假想一次“魔鬼的拜访”去理解音乐,会非常的有趣。

第一乐章慢板(三分钟左右)。呈现一个如泣如诉的主题,潜伏着强烈的情绪,仿佛是魔鬼在忧郁和悲伤的世界里前来拜访;第二乐章快板(六分钟左右),音乐转为流畅和欢快,大量修饰的颤音营造锦上添花的效果,仿佛舞者急速旋转和变换的舞步。两个简短的乐章构成了明暗的对比,可以联想到魔鬼操琴的快活场景。

第三乐章开始,慢板回归那种忧伤的情绪,随之快板也交替出现,展现“魔鬼”精湛的演奏技巧。代表压抑和释放的两个部分在不断的对比中发展,并最终统一到绚烂的华彩部分,直到结尾的戛然而止。仿佛魔鬼在悲伤的世界和美好的音乐当中不断地挣扎着,琴音借着复杂的对比传达了这种矛盾的心绪。尾声由是显得悲壮和坚决,“魔鬼”在告诉我们:“这个声音,本来不属于人间……”

“魔鬼”会拜访谁?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站在恐惧的床头,魔鬼带来更大的恐惧;站在音乐家的床头,魔鬼却能带来坦诚和欢乐,并留给我们这样有趣的传说和美妙的音乐。

愿“恐惧”的魔鬼远离我们,以便让“欢乐”的魔鬼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无疚)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相关说明  -  赞助广告  -  提交建议

Copyright © 2006 - 2024 sin8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v19.4.0418

京ICP备15019454号-3 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