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我不苛求一场音乐会能有几百人、上千人来听。几十人能来,甚至几个人能听懂,我觉得都是一种慰藉。因为人们需要音乐的滋养,尤其古典音乐中饱含着一种特殊的爱。

相关 About

谭利华 Tan Lihua 中国知名指挥家

时间:2016-01-06 13:33 中国文明网 周秋敏

他是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指挥家,艺术足迹遍及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曾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国外一流乐团;从1994年开始,他致力于交响乐普及工作,孜孜以求、坚持不懈……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当代著名指挥家谭利华。

做“有温度”的音乐

我16岁时就在军队文工团当乐团指挥,1977年我考上了中国最早开设西方音乐专业的上海音乐学院。当时我学了两个专业:作曲和指挥。非常幸运的是,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师从李德伦先生。李德伦先生是中国当代交响乐的创建人之一。他的人品、人格、艺术态度,让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完。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交响乐的普及。记得他曾给我看过一封信,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听完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之后写给他的。信上说,感谢李先生给了他一场那么美好的音乐会,让他不再有轻生的念头,他本来因为无力面对人生困难,很沮丧、想自杀,但听完《悲怆交响曲》后,觉得人生虽有很多苦难要面对,但应该有坚强的意志,生活和生命还是美好的。这件事情让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更坚定了学习古典交响乐的想法。

谭利华在访谈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谭利华在访谈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业40多年来,我的想法始终未变。我希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这些能够产生正能量、催人向上的音乐。我不苛求一场音乐会能有几百人、上千人来听。几十人能来,甚至几个人能听懂,我觉得都是一种慰藉。因为人们需要音乐的滋养,尤其古典音乐中饱含着一种特殊的爱。

高雅艺术要“走心”

中国的交响音乐起步较晚,目前大家比较熟知的国内交响乐团有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而北京交响乐团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乐团,成立于1977年,虽然年轻,但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却非常之大。我们乐团大范围地演奏、传播中国的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是你越熟悉就会越喜欢,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听多了大家就喜欢了。我讲过一句话:“当代作曲家们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有人愿意演,更有人愿意听。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接地气”。这些年,很多人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强调所谓的 “技术含量”,但我希望音乐作品不要“炫技”,而是要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北京交响乐团举办的“交响乐进校园”活动,应该是全中国交响乐团中做得最早的。 2015全年,我们大概做了40场进校园活动。每次到各个大学去,学校里的书记、校长都会说,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欣赏古典音乐,好像没有那么浓郁的兴趣,挺让人着急的。我说,不必着急,不用逼着大家喜欢交响乐,只要大家能够走进音乐厅、静下心来欣赏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会逐渐爱上交响乐的。

带着中国作品“走出去”

有一年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应邀出席,他带来的演出是一台俄罗斯原创的芭蕾舞、一台交响乐和一台歌剧。为什么?因为这些能代表世界的主流文化,能代表这个国家、民族的最高艺术成就。这给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应该是一味迎合国外观众的大众审美,而是应该吸引国外的主流观众来看你的演出、听你的音乐。

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七次出访欧洲,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土耳其等这些国家我们都去了。演出的上半场我坚持演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去展示当代中国交响乐文化的实力和魅力;下半场我一定选择西方经典音乐中最难或最有影响力的交响乐作品,让观众明白我们的乐团是一个什么水准。到了2005年我们第三次演出时,西方观众已经对我们认可了,中国交响乐团的实力让他们大为惊讶。我们不仅能精准演绎出西方的经典音乐,还能用中国的音调和元素,借鉴西方的技法,创作出中国人的交响乐。

(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人物简介

谭利华,1955年10月生于江苏徐州,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