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在作曲家普契尼眼中,图兰朵是《茉莉花》的形象,《茉莉花》是图兰朵的旋律;“茉莉花”就是图兰朵,图兰朵就是“茉莉花”。

相关 About

时间:2018-09-26 22:24 解放日报 曹静

有着“中国的第二国歌”之誉的《茉莉花》,不仅随着我国领导人的出访频频在世界各国奏响,还先后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场合唱响。这朵“茉莉花”为何能香飘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西洋歌剧与东方小调是如何完美融合,迸发出艺术火花的?日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王丹丹教授,以一场讲座对此进行了解读。

舞台上的“茉莉花”

女人如花,中国公主图兰朵便如一朵茉莉花,美丽、高贵,吸引了众多追求者。但在绝世美貌的另一面,图兰朵怀疑爱情,拒绝婚姻,如冰山一般冷酷强硬。她将美丽的花瓣收拢起来,重重封锁着自己的内心。

在作曲家普契尼眼中,图兰朵是《茉莉花》的形象,《茉莉花》是图兰朵的旋律;“茉莉花”就是图兰朵,图兰朵就是“茉莉花”。

他使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以交响化的手段改变其柔腔风格,以各种变体表现这位中国公主的情感与内心,贯穿整部歌剧。作为图兰朵的主导动机,只要剧情涉及图兰朵,《茉莉花》的旋律都会适时响起。

面对蜂拥的追求者,图兰朵下令,唯有答对她的三个谜语的男人才能娶她,猜不出的即刻处死。“茉莉花”曲调的第一次出现,便是波斯王子答错谜语即将被杀,一列小僧人手持灯笼,为其送行。稚嫩而又美妙的童声合唱,完整地展现了“茉莉花”略带变奏的旋律,飘然而清冷,蕴含着淡淡的忧愁。歌声里的图兰朵,美若天仙却内心冰冷。

围观的鞑靼流亡王子卡拉夫目睹了公主的美貌,不顾反对,毅然决定赴这场生死赌局。当他敲响铜锣时,“茉莉花”的旋律伴随着鼓乐齐鸣而响起,激情高亢,象征着卡拉夫的勇敢坚定与必胜信心;当聪明睿智的卡拉夫破解三个谜语,激起民众一片欢腾时,“茉莉花”也变得欢快欣喜。然而,心生悔意的图兰朵苦苦哀求父皇,希望不要把自己许配给卡拉夫。在与卡拉夫王子的对唱中,“茉莉花”忽而高亢激烈,忽而深沉徐缓,充满张力,如图兰朵的内心,痛苦纠结。

卡拉夫提出,只要公主在天亮之前得知自己的名字,便不必嫁他。公主连夜发动全城搜寻答案,抓住了婢女柳儿并严刑逼问。暗恋卡拉夫的柳儿选择自尽来保守秘密。柳儿为爱情甘愿牺牲,极大地震撼了图兰朵。当“茉莉花”再次响起时,图兰朵冰冷的心逐渐融化;天亮了,卡拉夫真诚执着的吻落下,阳光照耀着无数生命,一片光明。图兰朵的心房终于打开,人性回归美好,轻柔的童声合唱缓缓飘入,爱情如茉莉花慢慢绽放。

八音盒里的“茉莉花”

写出《图兰朵》的普契尼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从未踏足中国的他,如何写出了这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传奇故事?

王丹丹教授介绍,图兰朵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一个名叫拉克洛瓦的法国人,搭着《一千零一夜》的“顺风车”,写了一本名为《一千零一日》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卡拉夫王子与中国公主的故事》及其续集。1762年,意大利剧作家卡罗-高吉根据这一素材,创作了《图兰朵公主》。

1920年,普契尼决定创作歌剧《图兰朵》,他专程邀请两位作家对高吉的剧本进行改编。而其中一位作家西莫尼,1912年曾作为意大利《晚间邮报》派驻亚洲的记者,在北京和上海逗留了大半年。正是他,为《图兰朵》增添了许多中国素材。

舞台上的《图兰朵》,场景华丽宏大,巍峨禁城、亭台楼阁、霞帔凤冠、耍龙舞狮、灯笼纸扇……无一不是中国元素;“大哉孔子”“香火供奉”“鼠年虎年”“读圣贤书”“叩谢君王”“吾皇万岁”等歌词,也力图证明这个异国故事的“原汁原味”;不仅如此,乐队还大量采纳中国乐器,如锣、钹、钟、木鱼,这在当时的西方歌剧中也极为罕见。

为了完美展现中国风情,普契尼谱写了不少五声音阶旋律,如《先生,请听吾言》、《我在湖南有个家》、《冰块将你重重包围》等。此外,更有四段旋律直接来自中国,除了广为人知的《茉莉花》,还有《妈妈娘你好糊涂》、《先祖颂》和《柳叶锦》。

在资讯不便的20世纪初,中国民歌是如何飘洋过海,为意大利作曲家所知晓的呢?当时,比利时传教士阿斯特撰写的《中国音乐》一书,向西方音乐界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其中便记载了《茉莉花》的旋律,给创作中的普契尼颇多启发。但最直接的契机,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八音盒。这是普契尼的好友、曾出使中国的法西尼公爵从中国带回的。在公爵家中,当小巧玲珑的八音盒轻轻开启,《茉莉花》婉转的旋律如玉珠般轻泻而出时,音乐家彼时彼刻的心情与神情,足以引发后人的诸多想象。

1924年,《图兰朵》的创作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普契尼却被查出患有喉癌。当年11月,普契尼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治疗,随身还带着23张《图兰朵》的草稿。然而,手术未能成功,音乐大师的生命戛然而止。普契尼去世后,其家族和出版社选择了作曲家弗兰科-阿尔法诺为他续完《图兰朵》的最后一幕。1926年,普契尼病逝两年后,由他的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指挥的完整版《图兰朵》正式公演。作曲家“不要让我的图兰朵死去”的遗愿得以实现,他的图兰朵活到了今天。

中西方文化中的“茉莉花”

在王丹丹看来,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出现《图兰朵》这样一部充满浓郁“中国风”的经典之作,并不是一种偶然。

自18世纪以来,经历了地理大发现、启蒙主义、狂飙突进运动后的欧洲,对东方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中国元素”从文学、戏剧、建筑、工艺朝向音乐艺术领域拓展。加上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四次世界博览会,为东方音乐进入西方视野打开了大门。此后,普赛尔的《仙后》、梅塔斯塔济奥的《中国女子》、格鲁克的《中国孤儿》、库泊兰的《中国人》、韦伯的《中国序曲》、德彪西的《中国回旋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马勒《大地之歌》等等之中,都闪现了或多或少的“中国元素”,最终在《图兰朵》中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强烈的展示。

由于《图兰朵》的传播,《茉莉花》成了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民歌。而王丹丹认为,这首中国传统小调之所以能受到西方观众的广泛欢迎,也和它本身的特质分不开。《茉莉花》是四乐句乐段,结构匀称,和西方歌曲旋律很像;又是分节歌,周期性反复,契合西方的音乐规律;同时,《茉莉花》是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旋律,曲调流畅,朗朗上口,清丽婉转。既有东方特色,又符合西方口味,《茉莉花》因而成为西方人心目中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的象征性符号。

而回到《茉莉花》的“故乡”中国,上溯其起源,据专家考证,其旋律来源于江苏的《鲜花调》,明清时就有诸多记载,西方最早的记载则出现在卢梭的《音乐词典》中。自清朝以来,《茉莉花》衍生出多个版本,遍及江苏、河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因各地的方言和风土人情各异,曲调和唱腔都有所不同。其中,以江苏《茉莉花》流传最广,《图兰朵》引用并改造的便是江苏《茉莉花》。

如今,中国大地上最为脍炙人口的《茉莉花》,是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音乐家何仿在江苏六合搜集而得,并进行多次改编的版本。1957年,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调演,何仿对其进行了改编,一炮打响。1959年,《茉莉花》走出国门,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作为世界名曲向全世界推荐,并编入了亚太地区音乐教材。由此,它逐渐成为了闻名全世界的“中国第二国歌”。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