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古尔达一生特立独行,演奏时不穿传统的燕尾服,戴一顶小圆帽,言谈接近一位摇滚青年。天性渴望自由,打破戒律,让大师们谋求离家出走,但最终还是回归并认祖归宗了。

相关 About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Frie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

时间:2016-12-15 18:13 深圳特区报 贾晓伟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深圳特区报》

 ◎ 贾晓伟

与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在汉语译名上仅有一字之差的奥地利钢琴家古尔达,生前并未获得那种全球崇拜的“古尔德效应”。但有趣的是,两个名字接近的钢琴大师,都有反潮流的叛逆特征,引发古典乐坛的争论。古尔达生于1930年,2000年去世,享年69岁,比1980年代50岁时即英年早逝的古尔德,多活了近20年。

仔细想来,古尔德当年带来的震撼,更多是针对巴赫的革命性演绎方式,以及不再登台演出后撰写的大量抨击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文字。而古尔达的不轨,则是他对美国爵士乐与摇滚乐的推崇。中年时期,古尔达就说,古典音乐是一百甚至几百年前的遗产,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很难产生真正的对位。他认为美国的爵士乐以及披头士的摇滚乐,才是对当下存在充满活力的音乐反映。为此,他曾经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试图把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当然此举影响深远,1960年代之后与他一样用爵士风格演绎欧洲古典钢琴的人大有人在。人们发现,巴赫的音乐尤其适合用爵士演奏,甚至有了“爵士巴赫”、“摇滚巴赫”这样的名词。1968年,古尔达又在奥地利创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倡导音乐创作与表达的即兴特点,反对屈服于古典世界的规则。但可惜的是,古尔达在“爵士与古典”与“古典与即兴”两方面的努力,都没有得到听众与专家的认可。他为人津津乐道的仍旧是弹奏的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那些挑衅之举愈加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完美的世界是难以被撼动与破坏的。

古尔达弹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历来为乐迷高度热爱。比如,他弹奏的《月光》,是我个人听来的最好的贝多芬作品版本。非凡的气势,纤尘不染的音色,以及独有的节奏感,呈现了一个古尔达式的声音世界。他净化贝多芬的愤怒,却又呈现出巨人般的情感,弹奏时的内心规模,已不再把这个作品当作奏鸣曲来理解。甚至可以将他的演绎,看作在演奏一部协奏曲或交响乐。当然,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主题动机都非常强大,绝对可以拓展成一个巨大的音乐世界。听古尔达的贝多芬,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精神魅力。但他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声言,他对贝多芬的世界并非感到那么亲切,而真正让他亲切的,是奥地利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他对德国作曲家有趣味上的某种不适。

但20世纪所发生的一切,多是悖论。古尔达号称不喜欢贝多芬,名誉却建立在贝多芬上。1967年,他录制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好评如潮。为表彰他的成就,维也纳音乐学院向他颁发贝多芬戒指,但最终遭到退还。他说,不能接受这份不对头的荣誉;而那时,正是他与爵士乐及摇滚乐亲昵的内心动荡时期。

巴赫的《平均律》是钢琴家们的“旧约”,而贝多芬的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古尔达在“新约”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名声,弹奏《平均律》这部“旧约”,成为他1970年代努力的方向。此时已经年过四十的古尔达,呈现出对古典的回归姿态。他1972年录制《平均律》,在这个众多大师竞争的曲目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套录音,1995年、2005年都被重新做过。国内的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引进并推出。两张唱片时长2小时4分12秒。我时常把这套唱片拿来与古尔德的进行比较。古尔德的《平均律》线条刚硬有力,节奏流畅,结构清晰,而古尔达的演奏,充满灵性,甚至有一种东方的神韵。尤其是开始的一些章节,听来好像有中国画的某种味道。古尔达的《平均律》与古尔德并驾齐驱,演绎里充满水中倒影与云霁,而古尔德的表达,则有种版画的感觉。他以独特的演奏方法,反对旧有规则与方法所形成的专制。

古尔达一生特立独行,演奏时不穿传统的燕尾服,戴一顶小圆帽,言谈接近一位摇滚青年。天性渴望自由,打破戒律,让大师们谋求离家出走,但最终还是回归并认祖归宗了。古尔达在自由与戒律的悖论里最终达到某种统一,尽管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