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就像在1920和1930的文化黄金年代,瓦雷兹为艺术家举办集会一样,现如今,周文中的家也是一个音乐家与学者相聚的地方,只不过今天,艺术家们来自更加广阔的地域。

相关 About

周文中 Chou Wen-chung 美籍华裔作曲家

时间:2019-10-26 22:34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

“让我们不要谈论影响,而谈谈汇流。让不同的传统交融,带来一个全新的主流,整合所有的音乐概念和技法,将它们融合到一条宽阔的音乐河流之中。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确保所有的文化都保留其自己的独特性和诗意。”

—— 周文中

周文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1949年写成的《山水》常被誉为是在音乐史中首部独立于东方及西方音乐的作品。

他是法裔美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的弟子和密友,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弗雷兹·莱纳作曲讲席教授。他的学生中不乏当代知名的作曲家,包括谭盾、周龙、陈怡和盛宗亮等。

回首周文中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这位作曲家一直坚持以当代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独特的创作原则在现代亚洲音乐和后殖民文化中有着重大影响。

他敦促年轻的作曲家学习自己的文化遗产,并警示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怎么会知道自己该到哪去?”

然而,周文中对音乐的展望并不仅仅停留在保存某一种文化遗产上。他期盼,未来的音乐将会在多种文化的“汇流”中喷涌出无数优秀的创作,但依然根植于对各自历史与传统的理解。

别样的音乐启蒙

1923年,周文中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文人家庭。

祖父周雪乔(音译)是一位当地士绅,因为对清政府的失望,他退出了科举考试。像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周雪乔将中国的衰败归咎于清政府的无能,并将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以西学来挽救跌宕的国运。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他致力于将西方医学实践引入中医,并出版了大量由林纾翻译的西方人文经典。

父亲周中杰(音译)曾在学校担任老师和校长。后来,他在政府中供职,管理海关与铁路运营。1937年,日军侵略南京时,他承担了大规模的后勤调动任务,将整个政府的基础设施迁至重庆。

周文中是这个家庭七个孩子中的第三子,他先天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童年时经常卧榻在床,并两次濒临死亡。11岁以前,周文中没有进入学校,而是由父亲负责他的教育。

每天,父亲都给周文中布置书法与诗词的作业。幼年的周文中总是会悄悄潜入父亲的书房,阅读中国传统小说和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童话与经典著作,这是他对外国文化的启蒙。

在前15年的人生里,周文中与家人在青岛、武汉、南京等地辗转,最终来到了上海。15岁时,他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周文中对音乐的热爱始于简单的喜好。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如何爱上音乐:“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经常在家中的后院玩耍。有一天,我记得我听见了一些奇怪的声音——音乐,正从仆人们的房间里传出来。我顺着声音找到我们家的佣人们,他们正在休息,聚在一起喝酒、吃花生。我能闻见便宜白酒的味道。我喜欢那个味道,闻上去浓郁又干燥。他们总是会吃花生,你知道我到现在也喜欢用花生下酒,它们是很好的搭配。他们在唱歌、在演奏音乐,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意识到:啊,音乐是多么有趣的事!”

“这是我对音乐最早的记忆之一……不是西方穿着燕尾服的音乐家的音乐。”

日军侵华击碎了周文中与家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悲恸与恐惧。

1941年,周文中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学习建筑时,日军入侵了上海。他刚满18岁,正是可能会被敌军强迫征兵的年纪,因此他的家人说服他逃到没有被占领的地区。他在接下来的四年里独自度过,远离家人、颠沛流离,在几百英里的旅途中,只有小提琴为伴。

周文中最后到达了重庆,进入国立重庆大学,并在战争结束前取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他在上海与自己的家人重逢,但在战争中目睹的悲剧一直笼罩着他之后的人生。

机缘巧合的拜师路

1946年的秋天,周文中原本计划在耶鲁大学攻读建筑,他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专业为重建祖国的基础设施出一份力。

但在前往美国的途中,周文中意识到,音乐的力量能够给支零破碎的中国社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到达耶鲁校园后,他拒绝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这个举动虽然出乎意料,但他还是取得了家人的支持。从此,他开始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在那个学期,周文中进入了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在俄裔美国作曲家尼古拉斯·斯隆尼斯基(Nicholas Slonimsky)门下学习。

在一门由《波士顿先驱报》评论家沃伦·斯多雷·史密斯(Warren Storey Smith)教授的音乐历史课中,周文中第一次听到了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的音乐。在后来的写作中,他提到那听上去就像是“杀猪的声音”。他当时从未预料到自己会成为瓦雷兹的学生。

1949年,周文中跟他的兄弟搬到了纽约。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这是个令人激动的时节。巴黎饱经战火的摧残,而纽约借此机会将自己定义为新的世界文化中心。为了逃避纳粹而从欧洲流亡至此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也为纽约带来了无限的精神财富,将这座城市变成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智慧和创意汇集地。

周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要为自己找到一位作曲老师。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瓦雷兹的学生柯林·麦菲(Colin McPhee),麦菲向他推荐了自己的老师。麦菲同意为周文中引荐,但同时警告他说,这位法国人有着臭名昭著的火爆脾气。

周文中于瓦雷兹在纽约格林威治的家中见到了这位作曲家,惴惴不安地向他展示了自己最新创作的《山水》手稿。出乎意料的是,瓦雷兹赞美了他的作品,并让他在下个星期开始回来跟他学习。

找到自己的音乐风格

成为瓦雷兹学生时,周文中26岁,而瓦雷兹比周文中的父亲还要年长8岁。

瓦雷兹拒绝接受周文中的学费,作为回报,周文中便担任瓦雷兹的抄写员和助手。

在那些年中,瓦雷兹正在创作他最后的几首作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沙漠》(Déserts),它的手稿实际上就是周文中负责誊写的。

同时,周文中也管理着瓦雷兹的其他职业活动。瓦雷兹经常邀请周文中出席夜间的表演,并在回家的路上考问他今天学到的内容。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进化为相互尊重的同僚友谊。

在言传身教中,瓦雷兹教会周文中,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和维护自己创作完整性的尊严一样重要。对瓦雷兹而言,一切模仿都是可憎的、是缺乏想象力的。他强调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艺术模式,他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音乐道路。

周文中在这位极具创意的愿景家身边工作、生活了十五年,这为他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启发,也让他接触到了当代艺术世界的诸多领先观点。

瓦雷兹的家是许多艺术家的集会地点,像视觉艺术家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 让·古克多(Jean Cocteau) 和建筑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造访纽约的欧洲作曲家和指挥家也将瓦雷兹的客厅当做主要目的地。

在瓦雷兹家中忙于抄写曲谱的周文中,也会被邀请加入到谈话中。没有多少新人艺术家能够拥有这样的渠道直接接触当代国际艺术世界,和代表着它的人们。

1954年,周文中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在奥托·吕宁(Otto Luening)和亨利·保罗·朗(Henry Paul Lang)的门下学习音乐和作曲。周文中的管弦乐作品《花月正春风》正是为他的硕士学位所创作。

瓦雷兹于1965年去世,在那之后,周文中成为了瓦雷兹的作品保管人,编辑、完成了他的许多遗作。

1997-1998年间,周文中与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及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瓦雷兹全集》,并由迪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发售。

2003年,周文中将瓦雷兹的手稿和材料移交给瑞士保罗·萨克尔基金会。

“亚洲音乐人文”的创始人

周文中自1964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于1991年退休。1965年,他创立了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作曲博士项目。196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第一门“中国音乐”课程,并逐渐把这门课拓展为“亚洲音乐人文”。

为了给自己的文化社群贡献力量,周文中将许多时间投入到发展教育与音乐机构中。他重振了哥伦比亚大学电子音乐中心(Electronic Music Center),并从1970年到1975年间担任美国作曲家唱片公司的主席(Composer's Recordings, Inc.),在此年间作曲家唱片公司达到了历史营业额的高点。

同时,周文中也组织了很多音乐会及公共活动,向如埃德加·瓦雷兹、弗拉基米尔·尤萨契夫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y)、奥托·吕宁(Otto Luening)和武满彻等当代作曲家致敬。

受中国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启发,1950年代开始,周文中着重于加强与其他亚洲作曲家与学者的联系,包括菲律宾作曲家荷西·马可达(José Maceda)、日本作曲家黛敏郎、武满彻、汤浅谦二、韩国作曲家尹伊桑、及韩国民族音乐学家Lee Hye-ku。同时,周文中也是亚洲作曲家联盟的终身荣誉成员。

1970年代,周文中开始跨越艺术领域的界限,与纽约的中国艺术家展开合作,其中包括雕塑艺术家蔡文英和现代舞艺术家江青。

1974年,江青以周文中的钢琴独奏《柳色新》为灵感创作了一套编舞。她后来以周文中的室内乐协奏曲《变》为基础创作的舞蹈在林肯中心首演。

联结艺术世界的桥梁

1960年代起,周文中意识到美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开始造访东亚和东南亚。

1978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中美艺术交流中心(Center for United States-China Arts Exchange),并在接下来的30年里成为了联结不同文化的先驱。

哥大中美艺术交流中心的第一个项目,便是策划小提琴家伊扎克·斯坦恩(Isaac Stern)1979年的中国之旅,期间还协助拍摄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斯坦恩在中国》。

1980年,中美艺术交流中心邀请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了第一部中文版的《推销员之死》。

过去的四十年中,中美艺术交流中心在各项艺术领域都发起了开创性的项目。

其中包括舞蹈艺术家雅克·丹布瓦茨(Jacques d'Amboise)的China Dig;

纽约传奇性的Pied Piper of Dance,该项目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当年的年度活动之一;

1990年,与指挥家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日本札幌举行太平洋音乐节。

1990年代,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中美艺术交流中心在中国云南为25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开展了一个持续多年、分支繁多的项目。

其中一个分项目开设了一所少数民族艺术学校,由当地艺术家教授舞蹈和视觉艺术课程。

音乐与艺术的常青松

2012年,90岁的周文中完成了自己的艺术闭环,创作了第一首由六件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丝竹苍松》。

这首作品最终在2015年被收录到周文中为中国民乐创作的专辑《诵松》中。

在周文中的创作生涯中,他曾为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乐器作曲,但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他对细节的注重和对每一个音符钻研。

2018年11月,周文中将七十年来的个人研究成果捐赠给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为此成立了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以收藏研究这些珍贵的材料。这批收藏将对研究学者开放,并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相关研究项目中使用。

周文中现住在纽约格林威治,他在50年前买下了瓦雷兹的旧房子。

就像在1920和1930的文化黄金年代,瓦雷兹为艺术家举办集会一样,现如今,周文中的家也是一个音乐家与学者相聚的地方,只不过今天,艺术家们来自更加广阔的地域。

但人们交谈的内核,依然充满着对艺术和文化的尊重,以及积极创新进取的渴望。

*本文编译自Chou Wen-Chung's BiographyBy Michelle Vosper,文章有调整:https://chouwenchung.org/about/biography

参考资料:

Chou, W. C. (1977). Asian and Western Music: Influence or Confluence?.Asian Culture Quarterly, 5(4), 60-66.

Wright, Preston. (2002) An interview with Chou Wen Chung.Public Media, with Philip Blackburn, American Composers Forum.

图片来源:

chouwenchung.org

编译:安七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