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The Bells Russian: Колокола, Kolokola)创作于1913年,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混声合唱队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合唱交响曲。

资讯 Guides

简介 Introduction

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从国外回到祖国。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一面进行紧张的钢琴演奏及指挥活动,一面花费不少时间写出一些列作品。1912年夏,拉赫玛尼诺夫在构想新的交响曲时,得到贝尔蒙特(Balmont)根据美国象征派诗人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翻译的俄文诗作《钟声》。拉赫玛尼诺夫非常欣赏这首诗作,随即构思了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合唱。这首合唱曲的灵感,来源于米哈伊尔·布基尼克(Mikhail Bukinik)的一位年轻学生——大提琴手玛利亚·丹尼洛娃(Maria Danilova),她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仰慕者。《钟声》的总谱最终于1931年的8月9日完成,并题献给“我的朋友魏尔伦·门盖尔贝格以及他在阿姆斯特丹的会堂管弦乐团”。同年12月13日,《钟声》在圣彼得堡首演,由马林斯基剧院合唱团演出,波波娃(Popova)、亚历山德洛夫(Alexandrov)和安德列耶夫(Andreyev)独唱,不过担任指挥的是作曲家本人,而不是门盖尔贝格。1936年拉赫玛尼诺夫修改了其中的声乐部分。

赏析

《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深爱的作品,也是他最大型的合唱管弦乐作品,为编制十分庞大的管弦乐团谱写(包括四倍的木管乐器、六支号角,以及钢琴、竖琴、钟琴和风琴),近似交响曲又不同于交响曲。作品主题的整体性甚高,对处理诗句的手法富有想象力,每个乐章各有清晰明确的特色。四个乐章都以钟声作为题材,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艾伦·坡的诗在形式上与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相配合。不仅如此,拉赫玛尼诺夫还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个人的主观心情,并时时流露出他那种悲观主义思想。

第一乐章,银钟:这一乐章表现了雪橇上的银铃,描写了快速行走的雪橇的姿态,表达出对青春、光明的憧憬。在开始部分,管弦乐奏出雪橇快速行走的动机,男高音独唱的声部表现了雪橇上由远而近的银铃声,合唱声部与此交相呼应。管弦乐队始终保持铃的摇动动机。中间部分,在合唱的陪衬下,独唱男高音唱出有些悲壮的旋律。最后又回到开始雪橇疾驰的形象,铃的摇动音型再度出现。随着铃声的减弱,雪橇越走越远。

第二乐章,金钟:乐曲借用婚礼的金钟敲响,表现华丽的婚礼场面。第一乐章钟的音型仍然出现在这个乐章中,并且也出现在整个作品之中。中间部分,独唱女高音唱出抒情的旋律,歌唱这神圣婚礼之钟的敲响。此乐章管弦乐音响突出,使人想起庄严与豪华的婚礼场面。

第三乐章,铜钟:令人恐怖的火灾警报响起,合唱与管弦乐恶魔般的音响相呼应。钟的摇动动机仍然不时出现。这一乐章没有采用独唱。

第四乐章,铁钟:在远处那令人颤抖的钟声音型陪衬下,圆号奏出一段令人悲伤的主题。独唱男中音唱着丧钟的音调,象征着葬礼的丧钟敲响,合唱应和着,钟声交织成一片。弦乐器与铜管奏出单调而厚重的音响。这种对死亡的描绘,在拉赫玛尼诺夫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在这里他以独特的手法反映出他对“死亡”抱有一种解脱的思想。

赏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The Bells Russian: Колокола, Kolokola)创作于1913年,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混声合唱队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合唱交响曲。作品唱词使用俄国诗人巴尔蒙特翻译美国诗人爱 伦?坡的诗歌《钟声》。全曲共四个乐章,分别表现了唱词中的银铃、金钟、铜钟和铁钟四种钟声,并映照了人生的童年、成年、中年和死亡四个阶段。作品构思精 巧,情感深邃,配器精彩。其中涉及了人声与管弦乐队结合的各种配器技术。《钟声》是作曲家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融汇了他几乎所有的表现力”。

乐队合唱作品《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最钟爱的作品。童年时起,钟的形象就时常浮现在他脑海。拉赫玛尼诺夫 (Rachmaninov)说:“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乐曲表现了钟声伴随俄罗斯人从童年直到生命逝去。”对于诗句中标注的人生跨度,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作了这样的描述,银色的雪橇铃铛、金色的婚礼钟、铜色的警钟和铁色的丧钟。

这些词句源自爱尔加·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诗 《钟声》。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的灵感源泉来自俄罗斯作家康斯坦丁·包尔蒙特(Constantin Balmont)对诗《钟》的改编,他的学生玛丽亚·达尼洛瓦(Maria Danilova) 将这首诗拿给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让她惊讶的是,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在1913年创作了这部合唱交响曲作品。

第一乐章的乐句灵感来源于雪橇的银色铃铛,雪中的铃声叮当欢唱。包尔蒙特版(Balmont)的诗,让人想起寒冷冬夜里孩子的欢笑声。因此,作品中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年轻人的充沛活力。然而,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揭示了蕴涵在包尔蒙特(Balmont)诗句中更为深刻的哲学主题,雪橇铃声似乎也在述说一种 “被遗忘”的感觉。

瓦勒瑞·波连斯基(VALERY POLYANSKY)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无伴奏合唱团及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与阿什肯纳齐(Ashkenazy)指挥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演绎,二个版本的诠释表现都极具趣味性。乐章开头速度的处理,二个版本的演绎都以其率真的节奏而富于感染力。所有版本的演绎都不够凝重肃穆,但亚历山大·阿尼西莫夫(Alexander Annissimov)和安德鲁·普列文 (Andrew Previn)的诠释更为令人振奋。

四个乐章中,三个乐章大分量的独唱部分使合唱团明显处于从属位置。 第一乐章,要求男高音进入专注、掌控雪橇的驾驭状态,尤其,面对乐章中惊心动魄的大段落高潮部分时,男高音要显示出对声音力量感的控制以抗衡管弦乐队和合唱团的宏大音量。由CHANDOS公司出品,尼姆·贾尔维 (Neeme Jarvi)指挥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版本中的男高音凯西·路易斯(Keith Lewis)和波连斯基(POLYANSKY)版本中的莱昂尼德·伯姆斯坦(Leonid Bomstein) 的演唱在音色表现和人物性格刻画上都是欠缺功力的。普列文(PREVIN)版本中的罗伯特· 泰尔(Robert Tear)的演唱是充满才智的,尽管,如此的演绎方式或许不太引人注目。

有时候,问题也会出在录音平衡上,举例来说,尽管罗伯特·肖(Robert Shaw )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演奏(英文唱词)版本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男高音卡尔·丹特(Karl Dent)演唱高潮段落时确实需要戛然而止嘛?由DG公司出品,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Mikhail Pletnev)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和莫斯科国立室内合唱团的演奏,这个广受好评的版本中的男高音谢尔盖·拉林 (Sergey Larin)以及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版中的莱扎德·卡兹柯夫斯基(Ryszard Karszykowsky), 凭借他们饱满和鲜活的嗓音成就了最令人心悦诚服的演绎,二个版本的录音都极为出色。

女高音在更高音区的演唱听起来应是驾轻就熟的、完美的

没有哪部作品的演绎像叶甫艮尼·斯维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指挥苏联交响乐团和尤尔洛夫(Yurlov)俄罗斯合唱团的版本如此感人至深。乐章中段多情的,梦幻般的诠释方式非常近似于曼托瓦尼(Mantovani)式闲适的风格。第二乐章的演奏非常舒缓,女高音嘉丽纳·皮萨仁柯(Galina Pisarenko)的演唱因此变得“松弛无力”甚至有些“支离破碎”。但是,如此独具韵味的演绎,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收藏起来。

婚礼钟声

第二乐章或许是受了婚礼钟声的启发,不过,婚庆场面似乎显得不够轻松惬意。,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 运用宛如情人间的”温柔福佑”和未来的”温柔梦境”般的乐思表达更为狂想的意境,然而,无法准确解释乐章开头处奇异、凶险的情绪,在乐章中,这样的情绪随处迸发、蔓延。 就青年之歌和闪耀的光芒的唱词而言,女高音在更高音域的演唱听起来应是驾轻就熟的,完美的。此外,往往被认为具有极强说服力的波连斯基 (POLYANSKY)的版本也有瑕疵,归咎于演唱表现差强人意的独唱女高音 奥尔加·卢兹伊夫-特尔诺夫斯卡亚(Olga Lutsiv- Ternovskaya)。贾尔维(JARVI)版本中苏珊尼·墨菲(Suzanne Murphy) 的演唱非常流畅但音色上却显得无精打采。阿尼西莫夫(Annissimov)版本中的海伦·菲尔德(Helen Field)呈现出颇具感染力而浓郁醇厚的演唱;芮内·弗莱明 (Renee Fleming) 在肖(Shaw)的版本中热情而专注的表现无与伦比,或许,她的演唱缺少些许温暖。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版本中,纳塔莉亚·特洛伊茨卡亚 (Natalia Troitskaya) 的配合天衣无缝,但是,她高音区的演唱表现,未能像西拉·阿姆斯特朗 Sheila Armstrong (Previn版),尤其是玛利亚·纳麦契丽亚柯娃Marina Mescheriakova (Pletnev版) 表现出驾轻就熟的光辉。这对女高音完美的演绎该作品来说是至关要素。麦契丽亚柯娃(Mescheriakova)的演唱十分迷人,就整个乐章而言,普列文 (Pletnev)版无疑是极其引人入胜的诠释。

纯合唱的第三乐章,死寂一般的夜,怪异的黄铜警钟声乱作一团,传达出一种大难临头般的惊惶失措,任何缺少恐怖感的诠释都会给我留下仿佛受骗的感觉。斯维兰诺夫(SVETLANOV)的果断演绎无可比拟,惊骇的声响一下子抛向听众。然而,因其演绎作品的拖沓速度及眩晕的音响效果,这个版本淘汰出局。

对一部如此颇具感染力的作品而言,因为合唱声音力量感的欠缺或是过于靠后的声音平衡,好几个版本都未能通过严格苛刻的评选。基于这些或其它一些原因,贾尔维(Jarvi)和阿尼西莫夫(Annissimov)的演绎,非常令人遗憾的还有波连斯基(POLYANSKY)的版本等都纷纷落选。毫无疑问,所有备选版本中,最出色的合唱表现是波连斯基(POLYANSKY)的诠释,但是,第三乐章中,乐队的宏大音响有时几乎吞没了所有独唱演员的歌声。

普列特涅夫(Pletnev)诠释的第二乐章十分迷人。

包尔蒙特Balmont 诗篇的最后一节,着重描绘令人忧伤的铁灰色丧钟,几乎是以非常规的方式结局。

这一轮遴选,总共有三个版本失利。合唱团声音的平衡感是其失利的主要原因,先前未提及的伦纳德 ·斯拉特金 (LEONARD SLATKIN)指挥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英文唱词)的演绎甚至因而失去列入版本比较的资格。精心准备的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合唱团也未能幸免,不过,肖(Shaw)对作品《钟》颇具说服力的整体把握及独唱演员的出色演唱使他的演绎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乐章,阿什肯纳齐(Ashkenazy)和普列特涅夫(Pletnev)的演绎都呈现出透明的音色,同时,音乐中戏剧性冲突张力的把握和横扫一切的速度感控制也极其令人信服。该乐章普列特涅夫(Pletnev)采用了1936年拉氏本人指挥在谢非尔德现场演出时简化的合唱团编制。极为迷人的诠释,如果维持原有的合唱编制,莫斯科国立室内合唱团的演唱将会更为辉煌。除斯维兰诺夫(SVETLANOV)的版本之外,就最佳合唱团演唱而言,没有哪个版本比普列文(Pletnev)更准确的把握了包尔蒙特(Balmont) 诗篇中梦魇般的景象,通过速度的变化,拍子记号以及彭湃的动力,他的演绎自始至终充斥着紧张感。

包尔蒙特(Balmont)诗篇的最后一节,着重描绘令人忧伤的铁灰色丧钟,是以近乎非常规的方式结尾,而非通常交响作品欢乐团员式的结局。据说,尽管如此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打消疑虑采用了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弥漫着悲观的黑暗式结尾。

第三乐章,男中音的独唱表现是评判的得分点,无疑,唱段中铜质音色的色调应流露出牧师布道时庄重肃穆的气氛。一如既往,普列文 (PREVIN)版本中约翰·雪利-库尔克(John Shirley-Quirk) 的演唱具有良好的灵敏反应,但未能表现出作品要求的低沉声音。不过,罗伯特·肖(Robert Shaw)版本中维克多·莱德柏特(Victor Ledbetter)厚重结实的声音表现就显得尤为出色。然而,他们最终都无法与普列特涅夫(Pletnev)版本中弗拉基米尔·契拉诺夫(Vladimir Chernov)独具韵味的演唱相媲美,他的演唱赋予这个中归中矩的角色愉悦人心的精致细腻感觉;尤其,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版本中汤姆·克劳斯(Tom Krause)的演唱音色淳厚,充满威严庄重的色彩。

有很多理由值得推荐普列文(Previn)和肖(Shaw)的版本,不过,最终的冠军还是在普列特涅夫(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 Ashkenazy版本中产生。后者拥有极佳的逼真音效和均衡的声音,当然,普列特涅夫Pletnev版本的录音也极为出色,不过,宽阔的空间感和场面的气氛感稍嫌不足。二个版本中乐队都有出色的表现,各具明显优势的独唱演绎也是难分伯仲,普列特涅夫Pletnev版本中俄罗斯合唱团的专业演唱,声音表现结实厚重,但是,凭借自然淳朴的“业余味”音色,音乐厅合唱团最终获胜。

最佳版本的遴选即将结束,脑海里想的是普列特涅夫Pletnev版,心仪的却是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版….写下这几句,心仪的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的演绎胜出。不知何故,仅仅是因为阿什肯纳齐Ashkenazy的演绎更为人性和热情。毕竟,具有人类特性的钟声曾让拉赫玛尼诺夫如此动容。不过,考虑到日后的赏析对比,普列特涅夫Pletnev的演绎也应接纳收藏。

拉赫玛尼诺夫《钟声》最佳唱片版本

首选版本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ALADIMIR ASHKENAZY/Decca 455 7982

绝佳的乐队表现,热情洋溢,富于人性化的演绎, 歌唱家,合唱团到位的演唱。宏伟的逼真音效。

同时推荐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DG 471 0292

辉煌的演奏,得益于专业的俄罗斯合唱团厚重紧密的声音及玛利亚纳 麦契丽亚柯娃Marina Mescheriakova的出色演唱。

廉价版本推荐

安德鲁·普列文ANDRE PREVIN/EMI 573 3552

充满才智,反应灵敏的歌唱家及合唱团热情洋溢的演唱,营造出第三乐章令人难忘的恐怖气氛。

原文出自英国BBC音乐杂志,译文已刊登于三联爱乐06年4月号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拉赫玛尼诺夫 - 合唱交响曲《钟声》Op.35
作品信息
作曲 :拉赫玛尼诺夫 1913
编号 :Op. 35
时长 :0:40:00(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献给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and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of Amsterdam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12-11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