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其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

资讯 Guides

简介 Introduction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其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 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 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以快板速度为主题,表现了狂欢之夜的情绪,直到结尾处,表现破晓之后的平静才把速度放缓,乐曲开始于d小调,结束在D大调上。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领弦乐组以极低的音量演奏,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音程以及复音程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乐曲资料

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盛传于世的《图画展览会》,可以说就是这部《荒山之夜》了。这部作品穆索尔斯基从酝酿,构想到创作完成共达成17年之久。这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叙事和描绘的特点兼而有之,音乐的结构也比较自由。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荒山”是指基辅附 近的特里格拉夫山, 传说每年的女巫安息日都会有妖魔鬼怪出现。穆索尔斯基曾 经说过,自己的音乐信念就是再现人民的幻想。 《荒山之夜》所要表现的并非是 精灵和魔王的嬉戏宴乐,而是有着光明战胜黑暗的比喻。 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 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 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 穆索尔斯基 1839 年 3 月 21 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 他主张音乐必须反 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他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 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有人评价说他是俄罗斯式的“颠僧”人物,不畏偏见和敌 视。 乐曲以快板为主体, 第一段用小提琴营造出狂风劲吹、 阴森可怖的荒山景象。 然后短笛长鸣, 感觉群魔纷纷出现, 夜开始变得不安。 最后长号奏出威慑的力量, 黑暗之王矗立在荒山顶峰。 第二段是颂赞、祭奠、夜宴。笛声奏出诡异的旋律贯穿全段,之后小号吹出 前进的号角,妖魔鬼怪们纷纷从四处窜出来,大声高歌,手舞足蹈地赞颂黑暗之 王。伴随着小提琴和大鼓的全奏,群魔狂舞达到了顶峰。 第三段开始突然出现鼓声,仿佛是黎明的钟声。竖琴出现,小号主导,笛声 融合,仿佛是黎明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妖魔鬼怪神情慌张,纷纷逃窜。在竖琴 的衬托下,一切又恢复平静,单簧管奏出了黎明重获生机的景象,大地又开始了 崭新的一天。

赏析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一部酝酿、构思、写咋达十五年之久,却依然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 1860年9月,作曲家受曼顿剧本《女巫》中一段情节的启发,开始写作一首管弦乐曲。他在写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说道:“我现在正做一件很有兴趣的工作,就是为《女巫》中荒山上的女巫度安息日一场写作音乐„„现在,我正在为它准备一些音乐素材” 1867年,圣约翰节(7月5日)前夜,穆索尔斯基完成了管弦乐曲《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这部作品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批评,作曲家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写作一个作品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和感觉上的回忆,增温了他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我写作这部作品已尽全力,除了打击乐用法不妥应需修改外,其余的,我都不准备改动了。” 1871年冬,圣彼得堡国家剧院准备上演歌舞剧《姆拉达》。在第三幕后半场,黑暗之神在三个山峰中出现的场景中,穆索尔斯基准备运司那首搁置已久的旧作,并改写为一首带有合唱的管弦乐曲。但由于歌舞剧夭折,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又没有获得演出的机会。 1874年,在歌剧《索洛钦市集》中他再次运用这部命运多外的作品作为问奏曲,描绘一个青年农民梦中的幻境。但是,这部歌剧最终也没有完成。间奏曲也只是没有配器的钢琴谱。 十五年中,这部作品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穆索尔斯基去世之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用两年时间加以整理、编配,才最终实现了自己朋友的生前宿愿。 1886年10月27H,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罗斯管弦乐音乐会上,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指挥首演,大获成功。此后,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作为穆索尔斯基的一部代表作,得以广泛流传。 I 这部音画的总谱扉页,标有乐曲的文字说明: “阴惨的声音从地下涌上来。女妖们尖啸着出现。然后,黑暗之神车尔诺勃格上场。众妖对魔王进行礼赞和祭奠。妖魔狂欢作乐。狂欢高潮之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群妖立即通逃离散„„此刻,天已破晓。” 小提琴用快速而微弱的三连音型,烘衬出一阵喧闹的嗡嗡声,仿佛从管弦乐队中缓缓升趄一层阴惨的暗雾,妖魔也从地下涌了上来。低音弦乐的沉重顿音是它们粗野笨拙的脚步,木皆由弱而强的滑动乐句是它的狂虐的尖叫。冷夜中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妖魔横行的王国。 而后,弦乐和木管乐强奏出一串单调的音型。不协和的音响,犹如群妖向魔王鼓掌和欢呼。这时,黑暗之神享尔诺勃格凛然登场!长号、大号、大管以及低音弦乐齐奏出一个威严的音调,浑厚略重的音色和低沉下行的音符,简洁地勾画出这个把大地投入黑暗的恶魔形象: 在一个音潮的急剧收束中,瞬间的静寂引来群妖蜂至;魔王也再次登场。但再现的音响已提高半音,造成鲜明的色调上的对比,显示出妖魔力量的再度增长与蔓延。 两声响亮的和弦,象一双有力的巨手,拉开群妖狂舞的帷幕。它们向黑暗之神顶礼膜拜,它们疯狂地欢宴歌舞。 在低音弦乐震音和大号长音背景下,第二小提琴用带装饰音的强奏拉出呆滞的音符,木管乐在高音区吹出尖锐的附点切分短音。在妖魔的呼号失啸中,车尔诺勃格从单簧管与双簧管上兴奋地作出呼应: 这个谐谑的民间音调显示出俄罗斯神话中的明快气息。很快,它就冲破荒山的阴霾雾霭,跑向整个管弦乐队。有时,它竟抛掉过于暴烈的切分节奏,用更柔和的音调出现在木管温暖的音色中。但是,群妖的怪叫和飞掠的旋风,又汇成妖魔狂舞的混乱场面。木管用顿音奏出怪诞的音调,刻画了群妖丑态: 接着,它们在颤动的音调中狂笑着,向黑暗之神车尔诺勃格跑去,并以进行曲般的步伐向魔王致敬。这个由铜管组奏出的主题,带有端庄虔诚的意味,正如标题所示,这是“众妖对魔王进行礼赞和祭奠: 在群妖赞颂声中,黑暗之神从木管组唱出温馨悠长的旋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从湍动的音型中吐出飘飞的云霞。刹时间便把魔王打扮得高大而神圣„„

接着,乐曲再现出群妖狂舞的狰狞情态。复奏的主题,配器更加丰满,力度也愈益增强。在管弦乐队的强烈全奏中,群魔狂舞欢宴达到高潮。荒寒的山野变成炽热的狂欢世界。 在一声有力的长音轰鸣中,小提琴以半音急驰下行,象是预兆要发生什么变故,人们惊魂未定地等待着„„这时,远处教堂响起六下钟声。大提琴清亮的泛音,木管乐朦胧的和声,小提琴轻柔的音型,以及坚琴明澈的琶音,在管弦的群山之中,升起破晓的一片曙色。柔美的单簧管和长笛分别妻分清调与旋律相近的黎明之声: 光明的旋律显示出阳光普照下的人间无限美好。青年农民在晨光中苏醒。疯狂的妖魔早已遁逃无踪。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原来是一个怪诞的梦。交响音画在D大调明澄、宁静的和弦中告终。 “在穆索尔斯基的世界里,生活的盲目和致命的力量是那么真切,那么吓人。在他的创作物中存在着这种不可遏制的,摧毁一切的力量”但是,作曲家的音乐并不在于这种暴烈的外在描摹。在《荒山之夜》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不过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穆索尔斯基 - 荒山之夜
作品信息
作曲 :穆索尔斯基 1867-1880
时长 :0:13:00( 平均 )
体裁 :交响诗
主题 :夜晚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9-05-12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