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

试听 Plays

♬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蒂勒曼 腾讯视频 ( 视频 )
♬ 贝多芬 -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Op.68 (第1乐章) 新芭网 ( 音频 )

简介 Introduction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贝多芬酷爱大自然,他在维也纳时,常到郊区的森林、草地或河边的榆树下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思索万物的生命实质。他还经常聆听乡村乐师的演奏,收集奥地利民谣,《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Op.68 正是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景象的描绘,按照贝多芬自己的话来说,这是“表现了人们在乡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调清新,音乐语言优美多姿,具有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

介绍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 Op.68 大约完成于1808年, 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家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这部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道:“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全曲共由五个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

乐章

全曲共由五个乐章构成,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贝多芬为其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

  • 第一乐章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几乎以一个乡间迈步的简单乐句组成,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反复了80次,在反复中调性和乐器色彩巧妙地变化。乐章充满和谐纯朴、明朗愉悦的田园风味,展现了一幅恬静和平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流水淙淙、鸟语花香。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 第二乐章 溪边景色 Szene am Bach 。很快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描写的是“溪边小景”,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断断续续的音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的情景。副部主题是一个美丽温暖的乐句,情绪变得活跃起来。尾声中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打破了这片宁静,使乐曲更添情趣。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溪边景色》,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 第三乐章 乡村欢乐的集会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是一首快乐的乡村舞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 第四乐章 暴风雨 Gewitter. Sturm 。快板,f小调,4/4拍。弦乐低音部的震音表现出远方的雷鸣,突然乐队以全奏的音响营造出乌云笼罩的可怖气氛,低音提琴混浊的音响如狂风呼啸的一般,音乐逐渐发展到高潮。这时从高音区迸发出的半音阶进行及不协和和弦描绘出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观,长号和定音鼓更加强了暴雨的声势……音乐逼真地刻画出这一威力无比的自然现象。但暴风雨很快过去,雨过天晴,田野里传来了牧笛声,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带有点印象派的味道。
  • 第五乐章 牧歌,暴风雨过后愉快和感激的情绪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小快板,F大调,6/8拍子,回旋奏鸣曲式。暴风雨后,天空架起一道彩虹,树梢上缀满水珠,草地散发出阵阵清香。乐曲从柔和的牧笛声开始,接着小提琴引出宁静甜美的第一主题,这是一支牧歌式的感恩歌,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表达了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幸福、安宁的感觉,没有丝毫夸张和虚假。第二主题活泼愉悦,仿佛人们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吸取了新的力量。整个乐章充满舒适安谧的氛围。尾声的赞美歌好像是农民在为幸福美满的未来祈祷、祝福。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赏析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F大调,OP.68,作于1807—1808年。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首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这部首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首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贝多芬为其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受。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4.快板,暴风雨。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几乎以一个乡间迈步的简单乐句组成,一个短小的五音音型反复了80次,在反复中调性和乐器色彩巧妙地变化。第二乐章描绘溪边小景,以流水声为主体,小提琴短小的颤音好似昆虫的叫声,乐章末尾能听到类似鹌鹑、夜莺、杜鹃的啼鸣。第三乐章,贝多芬用音乐记叙了维也纳近郊酒店乡村乐队伴奏下的农民舞曲氛围。第四乐章对风声、雷鸣、暴风雨的描述多少有点印象派的味道。第五乐章是面对大自然,感谢上帝,感谢雨后复出的太阳,感谢大自然的庄严赞歌。三、四、五3个乐章不间断地演奏。

这首作品不光要听对田园风光的细腻表达,而且还要注意第一乐章迈步主题节奏的丰富变化。其版本,首选:

  • 1.布鲁诺•瓦尔特(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Sony,CD编号MYK 36720。瓦尔特指挥的这个版本,因其细腻与丰富的变化,被誉为“真正的田园”,《企鹅》评为三星,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这是瓦尔特1958 年录音,早期立体声,声音还是不错。原为CBS报纸版,Sony重制后加入《莱奥诺拉》第二号序曲,编号MYK 42536;1995年又与《第四交响曲》合为一张,编号SMK 64462。布鲁诺•瓦尔特另与柏林爱乐乐团有一个1936年的录音,PREI公司1994年重制,CD编号90157。
  • 2.伯姆(Bohm)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伯姆也是以细腻地诠释作品见长的大家,这个版本乐团的味道显然要长于哥伦比亚。伯姆1971年的这个录音是伯姆诠释这首作品的经典之作,DG 公司,80年代收在小双张413 144—2上,这两张廉价片上另有伯姆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和《艾格蒙特》序曲、马克维奇(Markevitch)指挥巴黎拉穆勒乐团的《向大厦献礼》等、约夫姆(Jochum)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雅典的废墟》,是一个非常超值的版本。1995年DG重制成的小双张437 928—2,则连收伯姆的第六、第七、第八3首交响曲+《费德里奥》、《莱奥诺拉》序曲。
  • 3.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版,卡拉扬1953年指挥爱乐乐团有一个单声版,EMI,CD编号CDM7 63358—21990年重制);DG公司60年代版,CD编号439 403—2(1994年重制);70年代版,415 833—2(+4首序曲);80年代金版;439 004—2(第三、第六)。几个版本中,金版的效果最好,无论迈步主题的节奏还是溪畔小景中流水交织的感觉都处理得登峰造极。《企鹅》评70年代版为三星,金版为三星保留一星。
  • 4.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9 779—2(+《合唱幻想曲》)。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

  • 1.万德(Wand)指挥北德交响乐团版(第五、第六),BMG/RCA 09026 61930—2。
  • 2.希科克斯(Hickox)指挥北方交响乐团版,ASV,CDQS 6053。
  • 3.朱里尼(Giulini)指挥斯卡拉爱乐乐团版,Sony,SK53974。
  • 4.霍格伍德(Hogwood)指挥古代音乐学会版,Decca,O—L,421 416—2。
  • 5.克莱姆佩雷尔(Klemperer)指挥爱乐乐团版,EMI,CDM7 633582。
  • 6.阿什肯纳济(Ashkenazy)指挥爱乐乐团版,Decca,430 721-2。
  • 7.哈农库特(Harnoncourt)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09—2。
  • 8.滕斯泰特(Tennstedt)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EMI,CDD7 63891—2。

《第六交响曲》的历史录音:

  1. 富特文格勒有1943年录音(柏林爱乐):PREI,90199(1995年重制);1944年录音(柏林爱乐):TAHR,FURT 1004/7(1995年重制);1954年录音(柏林爱乐):AHR,FURT 1008/ll;EMI,CDH 7 63034—2(指挥维也纳爱乐)。
  2. 托斯卡尼尼有1937年录音(BBC),BIDD,WHL008/9(两张,1995年重制);1952年录音(NBC):RCA,GD 60324(199年重制)。
  3. 库塞维茨基(Koussevitzky)有1928年录音(波士顿交响乐团);BIDD,WHL 019(1994年重制)。

分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

背景

创作历程

该作品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常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

《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剧《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首演

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与《第五交响曲》一同问世。在首演时亦曾以“重拾乡郊的集体回忆”为题。

配器

该交响曲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较小。

木管乐器

  • 短笛(第四乐章)
  • 2 长笛
  • 2 双簧管
  • 2 单簧管(降B调)
  • 2 巴松管

铜管乐器

  • 2 圆号
  • 2 小号(第三、四、五乐章)
  • 2 长号(第四、五乐章)

打击乐器

  • 定音鼓(第四乐章)

弦乐器

  • 第一、第二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提琴

结构

该交响曲突破了古典乐派交响曲的四乐章传统,包含如下五个乐章:

  • 1. 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 2. 小河旁边之情景 (Szene am Bach)
  • 3. 乡民们快乐的集会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 4. 暴风雨 (Gewitter. Sturm)
  • 5. 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全长约40分钟。最后三个乐章之间没有间歇。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首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F大调,奏鸣曲式。开头平静、优美,渐渐变得积极、热切,描绘了作曲家初到乡间的感受。共有7个不同的动机。 开头是一个平静但有活力的乐句,并由此引发出了主题。发展部中,主题的一个下行动机进行了不断的重复,多彩的配器营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气氛。该乐章使用了微缩的手法,将十分简短的动机多次变形。伊方·弗林德尔评论说:“贝多芬用节奏和动机的手法模拟了自然无止尽的重复规律,并且使用纯粹的和声创造了阔大的效果。”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甚缓的行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小河旁边之情景”,降B大调(F大调的下属调),八-十二拍,奏鸣曲式。开头弦乐器演奏出一个模拟流水的动机;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两位乐手演奏流水动机,其余的与低音提琴一同作拨弦的伴奏。

该乐章缓和、宁静,描绘了作者陶醉于小溪边美丽景致时的感受。尾声从第124小节开始。乐章结尾处(第130小节)有一个由三种木管乐器演奏的华彩段,模拟了三种不同的鸟叫声。贝多芬在乐谱上作出了标示: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布谷鸟(单簧管)。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乡民们快乐的集会”,F大调,谐谑曲。此乐章描绘了人们欢快的舞蹈。结构与平常的谐谑曲(谐谑曲—三声中部—谐谑曲)不大相同,如下所示: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缩短)

也就是说,谐谑曲和三声中部都出现了两次,而且每次都插入了一段迅急的四二拍旋律。这种处理使得时间增长不少,故而贝多芬删去了其中的重复。狄奥多·阿多诺称,谐谑曲和三声中部由于都处于同一调性,使得该乐章更具有整体性,仿佛就是一组舞曲。

开始的引子和谐谑曲主题包含类似的动机,但一个在F大调,另一个在D大调。最后的谐谑曲再现时,故意出现了走调的音,意在善意地调侃乡间的蹩脚乐手。此后速度加快,更为奔放,但随即戛然而止,为紧接着的风暴做下准备。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暴风雨”。f小调,四四拍。顾名思义,此乐章描绘了一场剧烈的雷阵雨。该乐章采用了现实手法,一开始由低音弦乐的和弦营造险恶的气氛,小提琴断奏象征落雨。之后定音鼓模仿雷声、长笛描绘闪电, 直到发展出一个激烈的高潮。其中也有模仿大风和降雨的乐段。最终雨过天晴,雷声渐行渐远,木管乐器吹奏出一个上行的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初霁时的彩虹,并直接进入末乐章。该乐章有着非凡的震撼力。

由于第四乐章并没有得到解决,与第五乐章关系紧密,因而有评论家将它看作末乐章的一个长引子。这并非没有先例:莫扎特的第4号弦乐五重奏也在安宁的末乐章之前加入了一个长而暴烈的序幕。

第五乐章

末乐章(终曲,小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F大调,八六拍,奏鸣回旋曲式。开始的八小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真正的主题从第9小节开始。第一主题也有八小节长,有着对称性,旋律简洁朴素,在这里象征牧羊人感恩的歌谣。第二主题由颤音装饰,悠扬如牧歌。主题进行变化时,弦乐部分有不断的震音进行变奏。发展部的开头主题重现一遍。整个乐章温暖、甘美,不失简洁,被称作“真正的田园风格”。

安东尼·霍普金斯将末乐章的尾声称为全曲最精致的音乐。开始时十分静谧,但渐渐发展到了几乎全部乐器齐鸣的狂喜地步,同时第一小提琴急速在高音区演奏三连音。然后有一段祈祷一般的弱奏,许多指挥家都在这里放慢了速度。简单地对前面内容作出回顾之后,全曲以两个和谐的和弦结束。

评价

柏辽兹在其对贝多芬交响曲的分析论文中对该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 这一令人惊叹的图景,应该由普桑设计,由米开朗基罗执笔……

那些伟大、崇高而美丽的古代诗篇,在这一音乐的奇迹面前也变得苍白!……

把脸藏起来吧,可怜的古董诗人们,可怜的凡人;你们中规中矩的语言,尽管纯净和谐,却也比不过声响之艺术。……是的,伟大而可敬的诗人们,你们被打败了。 ”

模仿鸟鸣的争议

该作品第二乐章结尾处,有三种木管乐器模仿了小溪边的鸟鸣。这一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乐段,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囿于古典乐派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如此粗糙、未经处理的声响,根本不适宜用在交响曲中,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但柏辽兹对贝多芬进行了辩护,认为他的手法相当高明,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并称如果 “鸟鸣声是幼稚的模仿”,那对“风暴中的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又该作何评价;更称这时贝多芬已几乎耳聋,这些鸟鸣声可以说是对于声响世界的回忆和缅怀。

影响

  • *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尤其是第三乐章)深受该作品的影响。
  • * 贝多芬自己的《槌子键琴奏鸣曲》的谐谑曲乐章与该作品结构类似。
  • * 狄奥多·阿多诺认为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乐章,就是以该作品为样板。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贝多芬 -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Op.68
作品信息
作曲 :贝多芬 1808
编号 :Op. 68
时长 :0:40:00(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12-12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