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我们应该乐见专业和非专业音乐人士在音乐评论领域议论纷纷各表一枝,这对繁荣我们的音乐创作和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那种把音乐评论的责任全部放在专业音乐人士身上的想法,至少是不全面的。

相关 About

乐评 music critique

时间:2016-07-06 11:36 《爱乐者》 巍钟

文 | 巍 钟

近见沪上某报文章《关于“音乐评论”的评论》(以下简称《评论》),该文把音乐评论根据作者分为两类,称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从事过音乐工作的门外汉的音乐评论,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史料参考角度而言,都乏善可陈没多大意义”。

《评论》认为,音乐评论是专业音乐人士为主的阵地,现在却在没有任何“竞争”的状态下拱手相让于乐迷们。

看了《评论》,引发了笔者对于音乐评论的一些不成熟的的想法,并不为“争阵地”,仅作为丰富一下思路亦无不可。

音乐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音乐的创作、演绎和演出组织等相关事项的结果、质量进行论述、判断和评析。由于发出评论的主体一般都是个体,受其学识、修养和经历的影响,因而往往带有评论者的主观意图。但这也是造成音乐评论多姿多彩百家争鸣精彩纷呈的重要基因。由于音乐评论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音乐欣赏又多了一层乐趣,也为提高欣赏者的鉴赏力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艺术,需要欣赏者作为参与者一同进行沉浸其中的欣赏创作(又被成为音乐艺术的三度创作),那么音乐评论肯定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答案。

辛丰年
▲在爱乐者中名闻遐迩的辛丰年,就是我们身边作为“非专业”人士成功撰写音乐评论的典型

很多伟大的作曲家都对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持十分开放的态度,比如托斯卡尼尼年轻时,有一次因为指挥威尔第的《四首圣乐曲》,他去见作曲家,并在钢琴上弹给作曲家听,他在结尾处加了一个乐谱上没有的渐慢,弹完之后,他以为威尔第会大发雷霆,但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最后,威尔第说:“行,很好。”托氏说:“但是我做了一个乐谱上没有的渐慢。”作曲家听了很生气地说:“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写下来……作曲家只能写下很少的东西,而不是写下一切。音乐家必须去理解并把它表现出来。”

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多次参加了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组织的、对他的新作开展的专题讨论会,将很多爱好者的感想、评论、建议一笔一划地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并表示从协会会员的意见中汲取了十分有益的意见,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帮助。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表演领域并不一定严格强调遵循乐谱的“本真”。在评论领域亦大可不必画地为牢,想当然地仅从音乐评论者的“出身”来评定其评论有无价值。更何况很多乐迷,相比我们的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对音乐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和由衷的喜爱,连《评论》一文也承认他们“对现场音乐会乐此不疲”,“对眼下的一些音乐动态和演出资讯非常熟知”,“手中拥有大量的音响和文本资料”,我想这也是做出负责任的音乐评论的必要条件,也为产生有真知灼见的音乐评论奠定了基础。

萧伯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而且是杰出的音乐评论家

从中外、远近的历史来看,写作音乐评论的并不一定都是受过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士,那些非音乐专业人士在音乐评论中取得不俗成绩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堪称翘楚的当属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萧伯纳公认的成就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据百度)”。但是他青壮年时期活跃于伦敦乐坛和评论界,留下的厚厚三卷音乐评论和散文,对当时和日后西方音乐的演绎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他作为音乐评论家的地位。后人评论他的音乐评论是从不人云亦云,一味赞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敢于并善于对大师们挑剔、抨击。他将哲人的思考、文学性的语言、英国人特有的矜持和幽默融为一体,因而他的音乐评论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成为音乐评论史上的经典。

作为一个具有举世公认成就的“外行”音乐评论家,萧伯纳认为一个音乐评论家除了具备良好的常识和对世界的丰富认知这项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三个主要条件,首先是必须具有高尚精深的音乐审美鉴赏力和趣味,其次必须是个熟练的写家,最后必须是个有经验的评论者。

十分有趣的是,他对音乐家写音乐评论倒也颇有“成见”,认为音乐家写乐评就像学校老师批作业:这道题“对”,那道题“错”,然后把有争议的问题上交学校领导拍板儿,而校领导在艺术共和国里的权威并不比伊顿公学的校长在下议院的权威强多少。因而他们完全不配当音乐评论者,皆是由于他们不能批评;而且教授教学生如何分解减七和弦,与评论家站在全世界面前剖析一位其权威并不在他之下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以为,促成萧伯纳音乐评论成就的首先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他自己在晚年就曾总结过:音乐,一直是我生命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当然是他的深厚的音乐素养,他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等作曲大师的作品烂熟于心深有心得,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深谙音乐评论之真谛。

也许萧伯纳从时间和空间都远离我们的生活,或许是个特例。那么,以在《读书》、《音乐爱好者》杂志撰写了大量引人入胜的音乐文章,而在爱乐者中名闻遐迩的辛丰年,就是我们身边作为“非专业”人士成功撰写音乐评论的典型了。他撰写的《如是我闻》、《辛丰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乐迷闲话》、《钢琴文化300年》,能说没有学术价值和史料参考作用吗?

罗曼•罗兰
傅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我国翻译家傅雷,他们对音乐的真知灼见也丝毫不逊于专业音乐工作者

其实,从中外历史上还可以举出许多“非专业”音乐人士在音乐评论领域的成就,例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我国的翻译家傅雷,他们对音乐的真知灼见也是丝毫不逊于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因而,我们应该乐见专业和非专业音乐人士在音乐评论领域议论纷纷各表一枝,这对繁荣我们的音乐创作和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那种把音乐评论的责任全部放在专业音乐人士身上的想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其实这也是解决《评论》一文中所提到的音乐人撰文无原则地捧场现象的补救措施,因为由于非专业人士不在“圈内”,反而更敢于批评和发表不同意见,毕竟站在全世界面前批评一位其权威不在他之下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表演,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脱掉利害关系的,而这点正是非专业人士的优势。

(《爱乐者》2016年6月30日第223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