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是歌剧《浮士德》。古诺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钢琴师,父亲是一位画家。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佛芒特·阿莱维。1839年以清唱剧“费迪南德”获得罗马大奖第1名。随后他获得公费到意大利深造的机会,研究帕勒斯特里那等宗教音乐。

资讯 Guides

简介 Biography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法语:Charles-François Gounod,1818年6月17日-1893年10月17日),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是歌剧《浮士德》。

古诺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钢琴师,父亲是一位画家。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师从佛芒特·阿莱维。1839年以清唱剧“费迪南德”获得罗马大奖第1名。随后他获得公费到意大利深造的机会,研究帕勒斯特里那等宗教音乐。1842年回国路上他接触到德奥众多名家和作品,包括门德尔松,深受影响。在巴黎,他先后担任多个乐团和合唱团的管风琴师和指挥。

1851年古诺创作了第一部歌剧《萨福》,但是反响平平。1852年的第2部歌剧《残酷的修女》,也遭到失败。1859年根据歌德作品改编而成的歌剧《浮士德》取得极大成功,因为曲调通俗,色彩丰富,抒情柔美,开创了一代新风,奠定了他世界性的地位。此外,他的著名歌剧作品还有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

古诺是虔诚的教徒,因此创作了大量宗教题材作品,他华丽而质朴的风格在宗教音乐中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作包括脍炙人口的《圣母颂》(在巴赫作品基础上增写的旋律)、《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等。

生平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阿莱维﹐E.L.学对位法﹐从勒絮尔﹐J.-F.学作曲﹐从A.齐默尔曼学钢琴。入学第2年即获罗马大奖第2名﹐1839年获罗马大奖第1名。同年赴罗马进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声部弥撒曲》在罗马上演。1842年秋离罗马回国﹐沿途访问了维也纳﹑柏林等地﹐接触到各国音乐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受到门德尔松﹐F.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巴黎後﹐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巴黎最大的男声合唱团──“奥费翁合唱团”的指挥。1858年到抒情剧院工作﹐在这里他写出了第1批成功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後世的《浮士德》(1859)。由于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9月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十分欣赏《浮士德》而得宠於王室﹐一度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1874年6月返回法国﹐不间断地创作直至去世。

自幼从母亲学钢琴。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钢琴和作曲。1839年赴罗马进修。1842年回国途中访问维也纳、柏林等地,在莱比锡受到F.门德尔松的热情接待。回巴黎后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奥费翁合唱团指挥,1858年在抒情剧院工作。1870年迁居英国,得宠于王室,1874年返法。

古诺早年热心宗教,第一部作品即《三声部弥撒曲》。1855年所作《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50年代转向歌剧创作,但前两部《萨福》和《残酷的修女》均归于失败。使他名垂后世的是1859年创作的《浮士德》。这是一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他使用现实主义的、丰富多变而又自然的手法,将道白改为朗诵调,并增添了芭蕾场面,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有名歌剧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12部歌剧外 ,他还作有3部交响曲及声乐曲等,其中《教皇进行曲》被采用为梵蒂冈国歌 ,而最流行的是《圣母颂》。

古诺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父亲是画家﹐曾获罗马大奖赛第 2名。母亲是钢琴家。古诺自幼从母亲学音乐﹐後来又拜作曲家A.雷哈为师﹐在上大学之前已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学习美术。183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从阿莱维﹐E.L.学对位法﹐从勒絮尔﹐J.-F.学作曲﹐从A.齐默尔曼学钢琴。入学第2年即获罗马大奖第2名﹐1839年获罗马大奖第1名。同年赴罗马进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声部弥撒曲》在罗马上演。1842年秋离罗马回国﹐沿途访问了维也纳﹑柏林等地﹐接触到各国音乐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受到门德尔松﹐F.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巴黎後﹐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歌队指挥。1852年任巴黎最大的男声合唱团──“奥费翁合唱团”的指挥。1858年到抒情剧院工作﹐在这里他写出了第1批成功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後世的《浮士德》(1859)。由於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9月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由於维多利亚女王十分欣赏《浮士德》而得宠於王室﹐一度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1874年6月返回法国﹐不间断地创作直至去世。

创作生涯

古诺早年热心於宗教﹐在罗马期间﹐西斯廷教堂的歌声﹐尤其是帕莱斯特里纳﹐G.P.da 作品中的复调音乐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宗教题材的﹐其中1855年11月22日首演的《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概括了这一阶段的风格特征﹕古朴的复调风格中加入了热情的气质﹐经常用半音转调加以修饰和扩展的收束式﹐严谨的曲调与织体中透露出丰富﹑灵活的戏剧性手法﹐并使用了独唱和管弦乐队。这是一种华丽和热情﹐却又不失其真诚﹑质朴的风格。这部作品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

离开神学院之後﹐古诺的注意力就转向歌剧方面。他的第1部歌剧《萨福》於1851年首演﹐并不成功。1852年上演的第 2部歌剧《残酷的修女》明显地模仿迈耶贝尔﹐G.的大歌剧﹐也归於失败。此後他逐渐摈弃了虚饰浮华的大场面﹐摆脱了统治法国歌剧30年之久的迈耶贝尔模式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质朴而柔美多情的风格。

虽然古诺在宗教音乐和器乐领域都有卓越的才能﹐也都有成功的作品﹐但人们主要将他看作一个熟谙声乐及曲调艺术的歌剧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浮士德》是典型的抒情歌剧﹐剧本作者巴比埃和卡雷只采用了歌德原诗的第一节和女主角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在这部作品中﹐古诺使用的现实主义的﹑丰富多变而又自然的表现手法﹐用音乐刻划人物性格的高超技巧﹐符合时代潮流的﹑较为通俗的曲调﹐色彩丰富的和声与配器﹐以及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等等﹐都是在大歌剧中所少见的。後来古诺又将道白改为朗诵调﹐增添了芭蕾舞场面﹐於1869年起由巴黎歌剧院演出﹐从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此外﹐他的著名歌剧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剧本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品风格

古诺的创作发挥了法国音乐优雅﹑清晰﹑匀称﹑洗练﹑真挚的特长﹐其艺术观点代表著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追求。就音乐范畴而言﹐他是个眼界开阔的创新人物﹔在技术能力上﹐法国作曲家中难得有人能与之匹敌。但他在政治上﹑美学上有保守主义倾向﹐加之对宗教的沉迷和个性上的软弱﹐限制了他的发展前途。其晚年创作暴露出因袭的迹象﹐当年的质朴变成了平庸。他对比才﹐G.﹑马斯内﹐J.﹑以至德彪西﹐C.和柴科夫斯基﹐..等後来作曲家的影响很大。除大量的歌剧而外﹐他的作品大多为各种形式的宗教音乐﹐包括现今最流行的《圣母颂》(Ave Maria)。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古诺
音乐人信息
简介:法国作曲家
指数: 8.7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818年6月17日
逝世:1893年10月18日
年龄:75岁
地区:法国
职业:作曲家
时期:浪漫时期
老师:雷哈 / 阿莱维
链接: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7-10-12 21:05